在交易市場上時不時會產生不尋常的裂縫,新時間軸價位的開盤價與前一根時間軸的收盤價不相同,導致K棒形成不連續斷層,也就是俗稱缺口/裂口。這種現像在早期根據開盤價與前者收盤價位的相對位置分別稱作跳空或是跳多。
新K棒的開盤價低於前者收盤價稱為跳空;新K棒的開盤價高於前者收盤價則稱之為跳多。如下圖所示:
在外匯市場上最容易產生缺口的時間是週末,因為外匯市場週末兩天是休市的狀態,但各個國家仍然持續運作當中,造成外匯數據停擺,但實際上國家數據仍然有所起伏,在周一開盤時將最新數據更新上報價表就可能會與上週收盤時的價位有所落差。
大家普遍學習到關於缺口的觀念是:產生缺口,必定回補。這段觀念只說對了一部分,這邊也要藉此機會提醒各位讀者:
缺口並不完全會執行回補!
缺口並不完全會執行回補!
缺口並不完全會執行回補!
要想回補缺口是有先決條件的,根據缺口產生的型態訊號也會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常見的缺口分為四種類型:普通型、突破型、延續型、衰竭型。
接下來我將會一一描述缺口產生的位置代表什麼樣的型態,以及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這些型態。
普通型
▲▲▲
缺口位置產生在固定行情內,例如盤整區間、三角區間、等距通道內,對於行情並無新的走勢方向或是足以影響原有分析邏輯的訊號出現。簡單來說,該商品走勢不會因為此段跳空產生新的分析結果就屬於普通型缺口。
普通型缺口產生的位置仍然在同樣的區間當中,因此回補的機會很高,但是在操作上也因為價格仍然維持在原有的固定區間當中,所以短期的操作效益報酬比相當低,除非是以日線、週線級別操作,否則基本上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突破型
▲▲▲
通常形成突破型缺口的行情能量都會較以往正常行情來得大,藉此展現出突破既定行情的型態。如下圖所示,原先行情走的是三角收斂型態,新的K棒跳多產生缺口並且這根新的K棒開盤及收盤價都維持在原有的區間外,表示接下來的行情將會有一段強勢上漲。(如突破方向為下跌,則會帶有一段強勢下跌行情)
此圖在跳多產生缺口後的下一根K棒呈現下跌,且收盤價回到了原先的三角區間內,此時在前一根K棒產生突破型缺口,而入場做多的投資人可以先手動出場,直到K棒順利突破至區間外側且呈現上漲才可再次執行多單進場。
突破型缺口要執行缺口回補的機會在短時間內並不大,因為在突破後會帶有一段單邊行情出現,如要執行回補也必須等待放量行情消耗完後,進入回調或是反彈才有機會進行缺口處的回補。
延續型
▲▲▲
缺口產生的方向與原先的趨勢方向相同,多頭趨勢持續跳多;空頭趨勢持續跳空。下圖當中標註的缺口處呈現跳多,而整段趨勢方向同樣也是多頭,表示在上漲趨勢當中的上升情緒強勢,有助於該趨勢持續作延伸。
延續型缺口的回補會根據當時產生缺口的新K棒交易量所決定,當時的交易量與近期相比較大,產生回補現象的機會就會縮減;如交易量並無明顯增長的情況下,表示投資人們對於該次缺口信心不大,從而降低了入場交易意願,價格就容易先行進入盤整,成功回補的機會也就大大提升。
衰竭型
▲▲▲
與延續型缺口產生的時機相同,只是缺口方向相反。多頭趨勢中產生跳空;空頭趨勢中產生跳多。下圖中原先的行情底部漸高,同時也穩定地突破了前方高點,是明顯的上漲趨勢,直到標記處產生帶有爆量交易量的跳空出現。
在上升趨勢當中出現跳空現象並不罕見,但是當出現了帶量的跳空就危險了。產生爆量的交易量表示許多交易單在當下的K棒收盤前被執行,
而通常造成爆量的主力都是大戶或是機構,他們習慣會先操作大量資金做砸盤,使價格上下沖刷一波,把大多數散戶掃出場,藉此讓自己有更好的成本做佈局,這種手段相信各位也都習以為常了。
由於刷盤的情況容易出現,因此衰竭型缺口要執行回補也並不難,但是反轉類的行情容易被大資金的一方操弄,要在這裡生存下去就要掌握好止損的藝術。
“缺口必定回補”這個觀念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二級市場,如今的交易體制與多年前早已不同,整體行情彈性與架構也不是當年能夠想像的,許多觀念早已不適用。不管您今年多大歲數,只要還在執行交易的一天就不能有固定觀念,需要隨時保持自身彈性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