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影響有多大?帶你深扒全球匯市的前世今生(三)

一人說匯事
亏损一人扛

>> 外匯市場的“萬有引力”定律---CIP 

什麼是CIP?其實就是金融資產的一價定律。這個定律是弗里德曼在5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怎麼去理解?

在美國賣一美元的漢堡包,那麼在中國應該賣6塊8,因為美元和人民幣是1:6.8。實際上任何一個同樣的商品在任何國家,它最終的價格折算下來,如果沒有任何損耗的話,都應該一樣。一美元在中國就是6.8,反正就是同樣的東西,這叫一價定律。

同樣的,金融資產放在中國、放在美國、放在其他地方,只要是同等類型、同等信用評級標準等等,它的收益應該一樣,這是一價定律,在金融資產領域中間的一種特殊應用,這種關係被稱之為CIP。

一定得一樣,如果不一樣就說明出問題了,我們就稱CIP的規律被打破了。把這個概念深入解釋一下,假設貨幣能夠無成本,自由的跨境流動,那麼一筆資金在本國所獲得的儲蓄收益,與他兌換成另外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同樣期限之內和不同的利率條件之下所獲得的外幣儲蓄的總回報,然後把外幣總回報再兌換成本幣的總收益,應該是完全一樣。

雖然有點繞,但應該可以理解。舉個例子,假如你有1美元的資金,你在美國買1美元的國債和把這一美元換成6.8人民幣在中國購買跟美國不一樣的利息的這種國債,然後再把國債收益最後再換回美元,最終應該是一致的。說得比較繞,但實際上這就是一價定律的概念。

如果說滿足一下定律,CIP應該是處在無套利的理想狀態,就是貨幣跨境投資同類資產,利率差異將被匯率差異完全抵消。沒有套利空間,

比如人民幣利息高,美國利息低,投資人民幣國債好像賺的更大,但實際上匯率的差異會把利率差異抵消掉,沒有套利空間,賺不了錢。

如果出現了套利空間,大量資金將會自動湧入市場進行套利,並且很快消除利差與匯差,恢復利率平價狀態,這就是CIP的核心概念。

外匯市場的一切變化都是圍繞CIP在轉,一定要深刻理解。實際上這是個很簡單的概念:金融市場金融資產的一價定律。

>> CIP長期“可套利”之謎

現在出現的情況是,CIP長期處於可套利狀態,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來。CIP如果偏轉了,將會通過貨幣基差互換的基差,也就是美元手續費體現出來。可以看到明顯是在零以下的,這都叫負值。

dachshund

從2001年一直到現在,各個主要國家的貨幣日元,比如港幣、歐元等等這麼多貨幣跟美元相比,絕大部分貨幣基差為負值,說明什麼?

說明這些國家的貨幣跟美元相比,美元更稀缺,所以這些國家的貨幣要換成美元,必須要向美元交稀缺費。

只有如澳大利亞、新西蘭這樣少數國家的貨幣比美元還稀缺。原因是另外一種原因,一會兒會講到。

那麼通過這張圖,其實可以看到2008年以後,全世界發生了三次基差為負的高峰期。

第一次是08年危機期間,可以看到像日元之類的貨幣,負的很厲害,負到一百多點,這是危機時期一定會出現美元荒的緣故。只要是出現金融危機,美元荒一定會產生,因為整個金融體系中,海外的外匯金融體系中會嚴重缺乏美元,美元會斷供,所以大家都會搶美元。

第二個高峰,是在2012年歐債危機。

第三個高峰是2014年7月,美元環流反轉之後,美元再次出現稀缺。

這三次美元稀缺的高峰連續起來,從金融危機之後連續12年一直到今年。全世界主要國家貨幣在藉美元的時候,都要向美元支付一個額外的稀缺費。

>> CIP失效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按理說,CIP只要偏離到0,就會有套利資金進去,把這條線給拉回來,拉到0。為什麼套利資金沒有把它拉回來呢?為什麼萬有引力定律失效了呢?既然出現了這麼大的無風險套利機會,而且機會越來越明顯,那為什麼這個套利機會沒有人去撿便宜?  

dachshund

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首先我們來看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什麼會出現美元荒?需要知道的是,美元荒也分類型的,既有急性美元荒,也有慢性美元荒。

>> 急性美元荒:金融風暴 

2020年3月美國的一系列舉措相信大家不會陌生,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也好,財政部的2萬億財政刺激法案也罷,又或者是其他一系列的操作,美國為什麼這麼做?首先美國的銀行體係出現了問題,大量的企業沒有錢了,發不出商業票據,他們就只有動用銀行的存款,把銀行里面的資金轉到他們在銀行的公司賬號下。錢還在銀行,但理論上說這個錢已經不屬於銀行了。

這就使得美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受到了壓抑。資金不夠,資產負債表不足以讓銀行繼續擴張,銀行喪失了信貸能力。同時銀行碰到危機的時候,銀行與銀行彼此的信任感也會下降,不願意拆借資金。

因此我們來看基差惡化,會出現什麼情況?金融危機爆發,國際銀行擔心上述風險,美元拆借極度萎縮(銀行不借錢了),同時企業取走了美國銀行的信貸額度,囤積現金,銀行資產負債表緊張,喪失了放貸能力,銀行既不願意放,也沒有能力放貸。

美元的源頭從銀行這兒被掐斷了。(下圖中劃叉叉的地方,均表示美元的源頭被掐斷)

2020年3月就出現了大規模的貨幣基金被抽逃,沒有錢再提供給貨幣市場,這條通道被斷絕,因此貨幣市場被凍結,商業票據定期存單都發不出來了。

dachshund

而海外銀行,比如日本、還有新加坡、香港的這些銀行,本來是藉助美國的貨幣市場直接融資,現在票據發不出來,定期存單也沒人買,這條通向海外的資金通道也被斷絕,而這導致了整個外匯市場的美元源頭全被掐斷,出現了急性的美元斷供,或者說美元的供應源頭突然枯竭,這就會導致外匯市場中極度的缺美元。

接下來,利率一定會飆升。所以我們會看到遠期利率(FRA)和OIS之差。(IOS代表美國貨幣市場中間的中心利率,而遠期利率則是對Libor的預期)這說明在海外美元市場也出現了嚴重的美元荒,不僅利率飆升,同時在匯率市場上也反映出來了基差負值惡化。

在三月二十幾號美國出現金融核爆之後,看看各個國家的匯率,日元兌美元,歐元兌美元,包括英鎊,全部出現了大規模的基差為負的現象,也就是美元升值。

而這些國家必須要向美元支付很高昂的手續費,誇張點的比如日元,需要額外支付150基點,才能藉到美元。

基差負值到了這種程度,說明市場上極度缺美元,原因何在?就是供應美元的所有源頭被切斷,市場中需要大量美元,每天都需要巨額的美元進行滾動。

這就說明一個現象:金融危機時一定會出現美元荒。因為美元來源會被切斷,匯率一定會大亂,包括利率市場也會大亂。海外美元市場會亂成一鍋粥。

>> 慢性美元荒:供求失衡 

那麼慢性美元荒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好理解,主要是供求失衡。

下圖是2013年到2016年的一張基差圖,紅線代表著美元和歐元之間的基差,藍線則是美元和日元之間的基差。

可以看到,有個明顯的反轉點,時間是2014年。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美元環流反轉點,一旦反轉點出現之後,不管是對歐元也好,對日元也好,基差變負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說明什麼?說明這個時間段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慢性美元荒。

dachshund

因此我們要從供和求兩方面來理解什麼叫慢性美元荒。

>> 供應

先說美元供應。美元供應趨緊,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沃克爾法則。沃克爾法則主要是針對國際大銀行,強化對他們的監管,而這些國際大銀行主要又是外匯市場的做市商。

比如改變了槓桿率,或者改變了風險權重的計算等等這些規則,就會增加這些國際大銀行的負擔,他們在擴大資產負債表的時候,成本上去了。

因此作為外匯做市商他們不願意做市,為市場提供交易服務,外匯市場流動性會下降,叫買價、叫賣價的價差會擴大。 

做市商如果不做市,你根本就找不到交易對手,或者很難找到交易對手,這就導致雖然有很多人想去套利,但沒有辦法,沒有能力把這個曲線往上拉,這個套利很就難做,這就是為什麼CIP曲線沒有回彈到0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裡正好回答了上面CIP失效的問題) 

第二個原因就是美國銀行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14年美元進入冷環流,基差值的負值越來越深,同時美元升值。

而由於美國銀行在全球都有投資,擁有大量的外幣資產,而這些資產由於美元升值就會面臨貶值的壓力,貶值壓力則會遭到沃克爾法則的警告。因此在這種新的監管法案之下,那些銀行沒有辦法,只能收縮美元的海外信貸。

也就是說美元越升值,越不敢在海外進行放貸,因為放貸出來的錢變成了外幣資產,結果外幣資產在美元升值情況之下貶值,會直接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構成嚴重的壓力。

第三個就是美元反轉。環流反轉之後,美元升值,大宗商品、石油價格暴跌,導致以前很有錢的新興市場國家變窮了,他們的美元儲備流失了。

因為他們本幣貶值,需要賣美元來穩定自己的幣值,所以外匯儲備不斷流失,另外他們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將會縮水,所以這進一步減少了外匯市場的美元供應源頭。

這就導致各個方向都會發現美元供應越來越緊。

>> 需求

說完美元供應,再來說美元需求。不過在說需求之前,先說個題外話,做個鋪墊。

美元環流逆轉之後(從熱環流變成冷環流),美元指數上漲,這自然會帶來美元稀缺。

dachshund

上圖中(左邊),紅線是美元指數,藍線是美國銀行對外的貸款。這兩條線有什麼規律?

只要美元指數變弱,美國銀行對海外的美元放貸就會上漲;反之,美元指數上沖,美元升值,美國銀行對海外貸款就會下降,兩者成反比。

主要原因是美國銀行在美元升值情況之下,會惜貸美元,主要是規避匯率造成的外幣資產貶值,而這將影響到資產負債表,會對銀行的放貸能力構成壓力。

再看上圖中(右邊),美元指數和貨幣互換基差。紅線是美元指數,藍線是貨幣互換基差。美元指數越高,貨幣互換基差的負值就越大。這說明什麼?說明借貸美元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更大。

全球美元處在一種慢性稀缺狀態之下,這張圖非常好地解釋了剛才所說這個原理。

好,鋪墊做完,回到美元需求的話題。美元有不同的需求

>> 第一需求

第一個需求是海外銀行。它有兩大錯配(貨幣錯配和資產期限錯配),兩大錯配會產生風險,這種風險必須要得到有效對沖。所以海外銀行持有的美元資產負債量越大,越需要進行風險對沖。(對兩大錯配不理解的,耐心往下看,會給出詳細解釋)

dachshund

上圖是以美元計價的,非美國跨境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比如中國銀行、日本銀行和歐洲銀行等等,這些銀行到底持有多少美元計價的資產呢?

從2000年到2019年,可以看到全部的總資產規模。0往上是資產,往下是負債。我們可以看到持有美元的資產和負債,就像喇叭形狀越來越大,也就是資產負債同時都在增加。

有些國家、有些地區是美元的淨資產狀態,有些是淨負債的狀態。前文已經說了,由於美國外匯做市商,那些國際大銀行,因受沃克爾法則管制,消極怠工。同時美國銀行的信貸由於美元升值導致了緊縮,使得中國、日本、韓國,再加上歐洲等這些國家的海外銀行,沒有辦法再依賴傳統的外匯做市商和美國銀行的貸款,導致他們被迫越來越多的依賴美國的貨幣市場。

前文我們也講到了日本銀行在美國貨幣市場上,大量發行票據和存單,都是為了獲得短期美元。當然,他們也可以在外匯市場上通過掉期來獲得短期美元融資,這樣一來就會加劇貨幣錯配和資產期限錯配兩大風險。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比如日本銀行,借出美元向中國投資,向東南亞投資,日本銀行放貸出去的錢是美元,但是投資回報在當地產生的現金流卻是人民幣、或者東南亞那些國家的貨幣。這就產生了一個貨幣錯配,銀行借出去的是美元,而投資回報是非美元。這對銀行來說這是有風險的。

此外,日本銀行所持有的美元很多情況下並不是通過貿易賺來的,而是日本銀行把大量的日元儲蓄先通過外匯掉期換成了美元,再把美元投到中國、東南亞等地。

所以需要通過外匯掉期操作好幾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串聯的外匯掉期,這就產生了明顯的貨幣錯配風險,必須要對沖。如果不對沖,匯率市場大幅波動,會虧損慘重。

同時很多項目是長期的,比如投資三峽水壩,投資房地產等等之類,動輒是幾年到幾十年。而美元融資呢?由於不能從其他方面來獲得,只能藉助短期融資,所以融資期限都是7天或者7天以內,像投資房地產動輒好幾年,這叫期限錯配。

融資期限短,而資產的期限長,那麼這些海外銀行必須要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大量風險對沖,從而增加了美元需求。

不管怎麼對沖都得使用美元,對沖量越大,需要的美元量也就越大。

如果不深入去理解外匯市場,你理解不了為什麼日本會需要這麼多美元,因為它的美元資產和負債太大了,要保護這些資產和負債,就需要大量的美元,在外匯市場上進行操作,要么風險對沖,要么滾動融資,要么套利,這些行為都會增加對美元的需求。

同樣的,如果海外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繼續膨脹,所需要的美元也更多。

其實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中心部分是亞洲,歐洲已經變越小,現在亞洲地區已經取代了歐洲地區,也就是說亞洲地區成了擁有最多美元資產負債的地區。

有利的是美元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弊端則是美元資產越大,越需要美元,而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嚴重的金融危機,所以積累了巨大的風險。

dachshund

因此全世界的非美國銀行,為了對沖兩大錯配風險,需要大規模的美元融資。美元計價資產量越大,全世界就越需要美元。

近些年總有聲音說美元的重要性越來越低,理由是美元在國際儲備中間佔比逐年下降。錯了!!!你得看外匯市場,外匯市場的規模要遠比外匯儲備大太多倍。

人們對於美元的依賴,從外匯交易量能看出來是與日俱增的,這套體係是一套非常高明的體系,擁有的美元越多就越需要美元,就像一個大胖子,身體越重就需要吃更多的東西,吃更多東西就會變得越重,這是個惡性循環。

>> 第二需求

美元需求的第二個重大方向,是跨國公司要進行利率套利融資。下圖(左一),是歐元區和美元區的企業信用利差(就是信用的差異),紅線是歐元區企業,黃線是美國企業。可以看到歐元企業明顯偏低,為什麼?

因為歐元區在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而美國已經縮表,已經停止了QE,所以由於量化寬鬆,歐央行印錢去買企業債,就會把企業的收益率給壓低,把信用風險減少,造成了信用利差擴大。歐洲企業發債更容易成本更低。

dachshund

同時外匯基差也變化了(圖左二)。外匯基差變得越來越負。

美國和歐洲地區的利差越大,基差數值變得越負,這說明什麼?

說明市場中需要更多的美元。圖(右一),是美國企業(不是金融機構的美國普通企業)歐元債務的發行量。這很有意思,美國企業跑到歐元區去發債,為什麼?因為歐元的成本低。看看信用利差,如果在歐元區發債的話,利率會比美國更優惠。

要知道在美國髮美元債要核算的,既然歐元區更優惠,為什麼不在歐元區發行呢?這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金融產品,叫逆洋基債券。 

逆洋基債券是什麼?就是歐債危機和美元環流反轉以後,歐美兩個地區的貨幣政策開始分道揚鑣。美國縮表加息,歐元區加大寬鬆,所以歐元債券的信用利差比美元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公司利用歐美之間的利差進行套利融資。

怎麼套利呢?美國企業跑到歐洲去發行歐元債券,然後將獲得的歐元用貨幣基差互換換成美元,定期支付美元的Libor利息。

注意,現在美國公司是站在歐元立場上,所以要向風險對家支付美元利息,收到的是歐元Libor+基差,而這個基差是負數,因為美元更稀缺。債券到期之後,再把美元換回到歐元,清償在歐洲發行的債務。

因此逆洋基債券平均期限很長,10年、15年、甚至20年的很多,甚至還有更長的,這中間唯一變動的就是利息。這是前幾年最火的一種融資。

跨國公司利用各個國家不同的利率政策,在利率市場上進行套利融資後,使用貨幣基差互換,而這也構成了大量的美元需求。因為在外匯市場上需要好幾種工具的配合,增加了美元的需求量。

只要外匯市場的總交易量變大,美元的使用量就一定會變大,對美元的需求量也一定會變大。因為美元占所有外匯交易的近9成,所以只要總量擴大,美元的交易量就會更大,那就說明美元的需求量在上漲。

>> 第三需求 

第三個美元需求來源於金融機構的外匯資產風險對沖。

比如日本保險公司退休基金,持有1.6萬億美元的資產,這些資產需要進行風險對沖,怎麼對沖?方式很有意思。日本保險公司退休基金,通過貨幣基差互換,把手中的美元換成日元,然後再投資日本的國債,我們知道日本國債收益率很低,有些時候是負數,大多數時候接近於0,基本上沒有投資價值。

但是他們投資日本國債,是把美元通過貨幣基差互換換成日元,而日元的負基差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也就是說用美元換日元,日元方的交易對手需要向他支付負基差,這個負基差就很高了。然後,負基差再加上國債一點點的回報率,整體收益率就可以變得很高。

dachshund

上圖中的黃線,收益率甚至能夠達到3%,超過美國國債收益率,這是一種非常新穎的玩法。

很多國家的債券收益率為負,但為什麼有人去買呢?他們買的不是這些債券的收益率,買的是負基差。圍繞美元,在市場上進行貨幣互換,得到負基差,投資德國、英國或日本債券,債券本身也許不賺錢或者賺得很少,但是基差能夠帶來很大的利潤。

但現在的問題是,日本長期超低利率,壓迫了這些保險公司,他們沒地方投資,除了上述機會之外,日本這些金融機構被迫大規模向海外擴張。到2019年年底,日本銀行體系的外匯貸款和持有外國債券的總數高達4.6萬億美元,毫無爭議的世界老大,比第二位的英國高出30%。

大規模配置海外資產,使得日本金融機構需要進行一連串的貨幣互換。比如日本的投資人(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要投資中國債券,手上有大量的日元,但不能使用日元直接換人民幣,因為沒有這麼大的交易量,所以日本的保險公司必須要把手中的日元先換成美元,做掉期,或者互換;然後再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在做掉期或互換,這是一個串聯的互換,或者叫串聯掉期,最後以人民幣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獲得高收益,同時還要鎖定匯率風險。畢竟賺了錢之後還要再換成日元的。

那麼日本金融機構不管是以日元進行投資,還是以美元進行投資,都需要大規模的對沖。日本央行做了一個推算,以60%的對沖比例來計算,日本金融體系持有的4.6萬億美元資產,每個月要獲得9200億美元的資金滾動。

這說明擁有外幣資產越多,越需要美元。

日美的利差迫使日本資金出走,所以會帶來日本對美元對沖風險對沖的需求大量增加。

下圖中黃色的線(IOER)表示的是日本利率與美國利率之差(兩者相減)。藍線是保險公司;灰線是證券、信託公司;橙色是存款性質公司。

當日本開始推行負利率,且與美國利率差距逐步加大的時候,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這些公司的資金出走。只要日本公司的資金出走,就一定會先換成美元,增加日本對美元的需求。

也就是說美元資產規模越大,美元需求越大。日本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dachshund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圖(左一),這是日本央行的一張圖,縱坐標代表貨幣基差(負數代表美元稀缺的程度),橫坐標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淨金融資產。

如果在橫軸的右側,代表著這個國家是淨債權國,就是這個國家向全世界放貸。可以非常明顯看到日本是屬於淨債權國,並且遙遙領先,放貸出去3萬多億美元。貨幣基差最嚴重的時候,負到了50個基點。

dachshund

一個擁有大量外匯儲備,擁有大量對外債權的國家,居然缺美元缺成這樣,可能僅次於韓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就是剛剛所說的,美元淨資產越大,就越需要美元,然後用美元換成當地貨幣,賺錢之後,再換回美元,最後再換成終點貨幣。期間需要好幾次外匯掉期來對沖回程風險,會增加對美元的需求量。

因此一個國家美元淨資產越大,對外投資越大,就越缺美元。

上圖(右一)是全世界銀行體系之內外匯淨資產和貨幣基差統計圖。縱坐標同樣代表貨幣基差(負數代表美元稀缺的程度),橫坐標代表著銀行體系的淨資產。

可以看到日本面臨著相同的問題,銀行的淨資產是1萬多億美元(淨值喲,資產減去負債),但貨幣互換基差仍然是負值。

不把這個問題想通、想透,不會知道原來一個國家美元越多,它越需要美元。

同樣的道理,全世界美元輸出量越來越大,在全世界資產計價的規模越來越大,全世界就越離不開美元,直到整個體系一起崩,然後才能重建貨幣體系。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

這就是為什麼日本會重度依賴美聯儲的貨幣互換。下圖(左一)是全世界非美國銀行體系擁有的美元資產。誰最多?日本最多,高達3萬億美元,簡直是一枝獨秀。

dachshund

再看上圖(右一),這張圖是2020年3月金融風暴之後,美聯儲跟各大央行搞的貨幣互換的規模。誰要的美元最多?日本央行。日本央行缺少大量的美元流動性,從3月份一直到8月份。

這說明日本央行仍然嚴重依賴美聯儲給它的貨幣互換。美聯儲不給,日本的體系會出問題。為什麼直到今天日本仍然佔有美聯儲貨幣互換規模中的絕大多數,就是因為日本的銀行體系嚴重依賴美元,而他們在市場中找不到足夠的美元,所以只能依賴美聯儲提供的央行互換。這是理解外匯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點。

其實說到這裡,可以側面理解一個問題。那就是有不少人覺得美聯儲印鈔,全世界的美元氾濫。放心,不會,只要這些錢敢流進市場,日本會率先吃下。印鈔之下,美元或許貶值,但絕不會氾濫。況且還有影子貨幣從中製衡著。

>> CIP失靈

說完了美元荒是怎麼回事,我們接著說回CIP失靈這個問題。其實這意味著美元環流的協同力在下降。

不同地區的收益率差異產生套利行為,套利行為驅動美元環流,美元環流調動世界經濟資源配置到高收益地區,從而刺激了全球分工,而全球分工使全世界的經濟體系產生了強大的協同力。

08年金融危機之前,美元環流的協同力是很強的,因為它能夠有效駕馭和支配各國貨幣政策,向美元看齊。比如美元一加息,各國央行紛紛加息,美元一降息,各國央行紛紛跟進,也就是各國央行跟著美元走,利率走勢趨同,資本自由流動,同時匯率波動收斂。

因為利率走勢如果一樣,資本在自由流動,那匯率不可能越變越大(根據CIP原理),套利資金即便出現了偏差,也可以迅速糾偏,這說明美元的協同力非常強。

08年之後,全球化出現了逆轉的徵兆,歐債危機暴露出歐元區內部分工遭遇了瓶頸。比如南歐洲和北歐洲,東部歐洲和西部歐洲,邊緣國和核心國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分工上的瓶頸。

日本呢,長期的通縮壓力說明日本老齡化社會的經濟活力非常不足;而中國被迫轉向內需,所以可以看到中國的GDP比值中間,外貿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內需市場佔的越來越高。

這些都印證了世界市場的需求在萎靡。正是因為各個地區都開始轉向內部,而不顧美聯儲了,從此各國貨幣政策開始分道揚鑣。

2014年之後這個情況更明顯,美元環流反轉,美元進入了加息縮表,而各國貨幣並沒有跟隨美聯儲節奏。歐元和日元在搞負利率;中國是面向國內市場保持貨幣適度寬鬆。

歐、美、日、中,幾個主要的貨幣大國利率政策已經分道揚鑣,而這勢必導致匯率差異擴大。還是CIP決定的,只要利率不一樣,匯率走勢一定會不一樣。

而外匯市場的中心貨幣美元,供應越來越緊張,需求在不斷膨脹,導緻美元越來越稀缺,套利資金沒有辦法彌合CIP的偏差,因此CIP的長期失靈意味著美元環流對世界經濟協同力的日漸弱化,間接證明了全球化逆轉的事實。

2020年新冠疫情和金融風暴迫使美聯儲重新調整政策,縮表加息變成了擴表降息。增加了對通脹的容忍,而且準備長期零利率。美國不得不跟隨其他各國的貨幣政策,大家都搞寬鬆算了。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重新啟動美元熱還流。

不過這種情況下啟動美元熱環流,表面現像是CIP逐漸在回歸,但這並不代表美元環流的協同力在恢復、全球化在重新啟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最後編輯於2023/08/26 14:00

376 贊同
5 評論
收藏
查看原文
相關推薦
關於我們 用戶協議隱私權政策風險披露認證協議社群規範 幫助中心 意見回饋
App Store Android

風險披露

金融工具交易屬於高風險投資活動,有導致部分或全部投資本金損失的風險,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網站所包含的任何觀點、聊天訊息、通知、新聞資訊、研究調查、分析、價格或其他訊息都是作為一般市場訊息提供的,僅供教育和娛樂之用,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所有的觀點、市場行情、推薦或任何其他內容可能隨時會改變,恕不另行通知。Trading.live對因使用或根據這些訊息而直接或間接造成的任何損失概不負責。

© 2024 Tradingliv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