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的交易指標還是做不好交易?
王炸炸 91 回答
最近幾個月,覺得學習越多,反而會有所下降,有時會產生矛盾心裡,不知道為什麼?
坚持终会成功 35 回答
據我所知,很多交易高手更多的會根據盤感,這種感覺怎麼培養?
庙庄 57 回答
為什麼穩定盈利的匯友那麼少?爆倉的、反复虧損的卻很多?真的是技術分析原因嗎?
erfeng 52 回答
為什麼分析師很難成為最好的交易員?
indulge 36 回答
在英國和美國在爭奪全球結算貨幣老大位置的時候,美元第一次國際化進程遭受慘敗,而英國憑藉帝國特惠制建立起的貿易壁壘,再次重整旗鼓。但二戰的爆發,讓英國再次陷入了蟲蟲危機。美國是如何逐步肢解英國的?丘吉爾和羅斯福又如何在大西洋上角力,爭取各自國家的利益?
美元從1914年開始第一次國際化,到1924年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間的份額,就已經超過了英國,在全球的貿易結算貨幣的地位也大大超過了英國,可以說美元已經取得了霸主地位,把英鎊給打倒了。但是由於美國的貨幣制度在涉及上存在一種內在缺陷,它採取的是一種不正確的政策,所以導緻美元從1925年好不容易上位了,結果統治到1933年,不到10年,垮台啦。其標誌性事件就是美聯儲中央銀行差點被擠垮。美國的全國銀行基本上被放長假10天,這意味著美元在第一次國際化過程中遭到了慘敗。美元被打回了原形,同時英鎊進入了割據狀態。大英帝國率領20多個英鎊區的國家,浩浩蕩盪組件了一個大英帝國的貿易區叫做英鎊區。這些國家之間的貿易呢,搞了一套自己的貿易壁壘,帝國特惠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英國在1931年擺脫了金本位之後,到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大英帝國經過8年的休養生息,金融上逐漸的恢復了遠期,到1933年大英帝國的外匯儲備,重新上漲到了45億美元,這是一個很大的數。比1931年英國擺脫金本位的時候的4.5倍。所以大英帝國又有了元氣,可以一戰。但就這個關鍵時候,二戰爆發了。二戰一開打,馬上英國在一戰中的老毛病又體現出來了,還是工業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戰爭消耗太大,而英國的工業生產跟不上,所以英國就必須仰仗美國給它提供將軍事裝備。
這個時候美國國內是一個什麼情況呢?美國民眾當時其實反對美國參戰。當時美國認為大英帝國的統治方法,殖民主義這套東西不合時宜,已經過時了。因為美國當時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嘛,然後通過長期的奮戰獲得了獨立。所以美國人對殖民體系本身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同時美國認為英國不是什麼好鳥,一戰後英國欠美國50億美元,到二戰爆發的時候,英國祇還了15億,還有35億欠錢不還,所以美國人說為什麼我們還要幫大英帝國打仗呢?所以當時民意測驗只有3%的人認為應該幫助英國打德國,絕大多數人是反對的。國會呢,搞了很多調查,其中有一個奈伊委員會作出的調查報告顯示,國會認為當年是銀行家把美國推入了戰爭,所以再也不能犯同樣的錯誤了。美國不能夠轉入戰爭,所以30年代中搞了一系列中立法案。不允許參戰國進行武器貿易,這些國家到美國買武器,不賣。還有,只要一戰中欠美國錢不還的國家,休想再從美國拿到一分錢的融資。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國又跑過美國來進行遊說,說要美國提供幫助,美國人民意這邊是堅決反對的。不過美國的統治精英不這麼看,在羅斯福看來,如果繼續任由納粹德國把英國給滅了,那麼德國將會有能力把整個歐洲的造船能力全部發動起來,最後會造出很多各種各樣的戰艦,那麼那個時候就會越過大西洋,早晚打到美國來,所以羅斯福的觀點很明確,美國一定要參戰,遲早都要加入戰爭。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不能坐看英國被消滅,所以美國要給英國提供幫助,由於有《中立法案》和美國民眾拒絕幫助英國的情緒在,羅斯福只能遊說國會,放寬武器禁運,到1939年的年底取得了進展,美國國會提出了一個叫現鈔自運原則。什麼叫現鈔自運呢,就是交戰國,如果你們有錢,有現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可以從美國購買武器,而且你們要自己出船來運,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個中立的原則,就是德國也可以買,英國也可以買,交戰雙方都可以買,但實際上,英國掌握這大西洋的通道,而德國直郵潛艇,沒有海上運輸能力,而且德國手上沒有現金啊,表面上看起來中立的現鈔自運原則,實際上是傾向於英國的。
英國正是受到了這個現鈔自運原則的好處,才能夠在1940年最薄弱的情況下,有實力去鞏固自己的防線,否則英國當時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但即便這樣,戰爭燒錢燒的很快啊,英國好不容易存了8年的45億美元,在戰爭消耗的第一年,到1940年下半年錢全部花完了,這個時候英國就想美國哭窮,說我現金不夠了,沒法再按照現金自運原則從你那買武器了,你能不能給我一些其他的援助。這個時候美國人不相信啊,說你大英帝國雖然流動資產沒了,但是你還有很多海外資產啊。當時英國在海外還有數百億的海外資產,美國人說你想要從我這裡得到進一步援助,就一定要把這些資產都變賣了,所以美國財政部開了一個大清單,讓英國把在美國和全世界控制的各種資產列出來,你們控了多少股票,你們控制了多少公司,有多少債券,然後有多少房地產,全部列出來。美國人的意思就是說要在援助之前,先把英國給榨乾,然後我在給你提供援助。丘吉爾就非常生氣,這是要把我們大英帝國全部給榨乾了才肯提供援助,那不就是讓我們破產嗎?所以丘吉爾在1940年年底給羅斯福寫了一封4千字的信,介紹了英國目前各種困境。
羅斯福收到信後怎麼想的,我不知道。不過1940年12月底,羅斯福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招待會上羅斯福舉了一個鄰居家著火,然後藉水龍帶的例子扭轉了民意。這個例子中,羅斯福提出了租借的概念,這就是租借法案的來源。(於是,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著名的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武器、軍用物資、糧食等各種援助。從1941年到1944年,包括英國、蘇聯、中國在內的38個國家接受了美國總值500億美元的援助。二戰後英國陷於經濟崩潰的邊沿,不僅還不起錢,還要再想美國和加拿大了55億美元過日子,這些錢一共還了60年,到了2006年底才還清)
羅斯福提出我們可以生產武器彈藥,然後給英國提供幫助,等英國打完仗,再還給我們不就完了嗎。非常巧妙的繞過了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美元借貸。一戰的時候,英國找美國借了50億美元,只還了15億,沒有還玩嘛,所以要是再提到美元借錢這個事情,美國民眾可能很敏感,但是羅斯福用了租借,繞過了借錢,這個時候就在國會通過了,然後國會馬上立法。
在租借法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討論的關鍵環節就是1940年年底到11941年的3月,這3個月中間,密集討論,大家要投票。美國政府就按照清單項英國政府提要求了,你還有這麼多海外資產,在這個情況之下找我借錢,我是不會同意的,所以你要先變賣海外資產。當時清單上面第一位是什麼呢,就是英國控制的一家非常賺錢的公司,正好在美國,叫美國人造絲公司,就是生產各種各樣的合成纖維,比如說尼龍襪,長筒襪,當年二戰的時候,所有女人都搶著要。美國人造絲公司在美國有7家工廠,僱傭了1萬8千人,僅有形資產就值1.2億美元,非常有錢。美國人就看中了這家公司,說你必須馬上要把這家公司賣掉,給你們多少時間?72小時,低價5千萬美元,賣給美國人。英國政府當時一聽,這不是打劫嗎?美國人說不同意也要同意,不同意的話這個事情在報紙上一披露,英國在美國還有這麼賺錢的企業,這些企業你們不處理掉就找美國人借錢,那美國民眾是不會同意的。英國政府考慮再三,被迫答應了美國的條件,然後找到英國的這家企業主,給你36小時,必須把這家企業給賣掉,賣給美國人。這企業主一聽,你們就不考慮一下我們家族的重大損失麼,英國政府說我真的沒辦法了,現在我顧不了你們,我們現在只要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這是第一位的。所以這家企業被迫在36個小時之內賣掉,摩根家族以5400萬美元買下之後,倒手在美國市場上就高價賣出,賺了很多錢。丘吉爾在之後的回憶錄裡面就提到過,我們當時被美國政府被迫賤賣掉大量的公司,美國人造絲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說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當時美國逼迫英國拍賣了大量的重要的核心資產。美國通過這一招,可以說把大英帝國積累了上百年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剝奪的干乾淨淨,這是流動性資產。那還有一塊非流動性資產呢,固定資產呢。比如說英國在海外還有很多殖民地,還有很多軍事基地。當然啦,美國人不想要殖民地,認為殖民地這個東西是過時的,又花錢,效率又低。但是英國的軍事基地是有價值的。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哈默博士的人出現了,這個人有點像今天的索羅斯。想著好幾百億美元的殖民地資產,如果我在中間把這個買賣給做成,那得賺多少錢?所以他就開始打算盤。一算,英國欠美國50億美元,一戰欠款已經還了15億,還有35億沒還,按照美國的中立條款,美國是不應該想英國提供融資的,但是可以爭取減免。因為美國在一戰之後,對很多國家都進行了戰爭債務的減免,比如意大利減免了一半,法國減免了一半還要多,像戰敗德國,雖然收了一點賠款,但是美國給的投資更多。美國就對英國非常非常非常的摳門,一分錢債務都不減免。哈默就想,如果我們能把英國的債務按照意大利那樣減免一半,35億不就剩下17. 5億了嗎,然後我們把大英帝國在整個西半球的這些軍事基地,那些島嶼,我們做一個資產評估,比如說紐芬蘭到加拿大一直到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一直到南美洲的福克蘭群島,每個島嶼加之2500萬美元,然後打成資產包,幾十個島嶼裝在一起,正好17億,還剩下一些錢,然後再吧美國淘汰的驅逐艦,50艘驅逐艦一起處理給英國。哈默博士把這個計劃稱之為驅逐艦換軍事基地,他把這個計劃搞出來之後,興高采烈的拿給國會。國會一看,有點意思,然後就把它列入了國會討論的議案,但是最後呢沒上會討論,主要原因是因為美國擔憂老百姓對英國欠款的事情比較的敏感,把這事一拋出來,民意可能會有反對。哈默說這個民意事先沒有想到,那這個民意也好辦啊,什麼叫民意,我來收集資料,手機證據,就僱傭了一幫人,把1939年到1940年二戰爆發之後這一年以來美國各大報紙,所有的評論員文章,所有編輯發表的這種評論,進行了大量的剪輯,把這個報紙文章剪下來,做了一個很厚的簡報,然後他再這簡報中一分析,發現有92%的評論文章是支持美國援助英國的,你不是要民意嗎,這就是民意。我們現在不知道當時是按照上面標準來判斷的,反正剪輯出來,92%,絕大多數人是支持美國援助英國的。所以哈默博士就吧這個簡報拿給了羅斯福,羅斯福看著簡報,在聽著哈默博士的計劃,覺得挺靠譜的。為什麼呢,大戰在即,美國即將加入戰爭,沒有軍事基地是不行的,正是由於這筆交易,使得英國得到了50艘驅逐艦,這50艘驅逐艦在1941年對抗德國潛艇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當然,我們不知道哈默賺了多少錢,他的自傳中沒有說)。看看這差距,我們平常倒賣的都是些小東西,人家琢磨的是倒賣大英帝國整個西半球的軍事基地。美國即將加入戰爭,沒有軍事基地是不行的,正是由於這筆交易,使得英國得到了50艘驅逐艦,這50艘驅逐艦在1941年對抗德國潛艇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當然,我們不知道哈默賺了多少錢,他的自傳中沒有說)。看看這差距,我們平常倒賣的都是些小東西,人家琢磨的是倒賣大英帝國整個西半球的軍事基地。美國即將加入戰爭,沒有軍事基地是不行的,正是由於這筆交易,使得英國得到了50艘驅逐艦,這50艘驅逐艦在1941年對抗德國潛艇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當然,我們不知道哈默賺了多少錢,他的自傳中沒有說)。看看這差距,我們平常倒賣的都是些小東西,人家琢磨的是倒賣大英帝國整個西半球的軍事基地。
由於這樣的一個交易,使得英國獲得了大量的補給,然後租借法案在美國是通過了,但是如何實施,還需要英美兩國去具體簽訂租借協定,而在簽訂協定過程中,兩國政府又開始掐架了。比如美國財政部的主要目的就是一定要掐住英國金融的命脈,不能讓他活過來,他活過來又會搞大英帝國的英鎊區,又會跟美國進行貿易戰。所以利用戰爭一定要把他死死掐住。財政部提出一定要控制英國對於美國物資的使用,嚴防英國把美國的租借物資拿來之後,萬一在國際市場上面賣了怎麼辦,那是我們美國人援助你的物資啊,你把這物資倒賣存了很多的儲備,然後戰爭一結束,你就自由自在,想幹嘛幹嘛,再搞英鎊區,跟我們美國進行貿易戰,那不行。所以財政部提出6個月要審查一次,而且要確保英國的外匯儲備不能超過10億美元,就是英國手上的現金,永遠只能維持1-2個月的戰爭消耗。死死卡住,每一筆錢,每一筆援助物資,都要追踪使用到哪裡去了,這是美國財政部一把掐住了英國的金融命脈,一定要把它的金融主權給壓低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美國的國務院,從另外一個方向對英國施壓,這個方向就是大英帝國的帝國特惠制,它因為英鎊區嘛,搞了特惠制,搞了特惠制之後,就會保護英鎊區的貿易,對美國貿易形成了排擠和打壓的作用。國務院就說這點你必須要放棄掉,(《赫爾備忘錄》提到了兩點,赫爾是當時國務院的國務卿),第一,英國不得對美國的產品進行歧視性貿易,貿易不能搞歧視。第二,英國不能對英鎊進行外匯管制。這點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大英帝國它有很多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出口創匯換來的美元或者黃金,全部集中到倫敦,而倫敦就給那些殖民地國家一些英鎊。你拿著英鎊,把美元交給我,這樣的話,倫敦的外匯儲備就會增加,同時會壓低殖民地對美國產品的需求,因為它沒有美元,想從美國那裡買東西買不著啊,國務院認為這一點人為的壓制了美國的出口。所以這兩點必須要放棄。
但是如果放棄這兩點,意味著什麼呢,這會有嚴重的後果,大英帝國本身的全部工業全部轉向了軍事工業生產,所以你生產的工業消費品,日用消費品生產能力不足。比如印度出口原材料換來的美元,你呢又不能拿著工業消費品去換,它就拿著一大把英鎊跟印度換,而印度拿著英鎊又買不到它需要的東西,所以那些殖民地國家都不願意那英鎊換美元。如果美國讓英國接觸外匯管制的話,那那些殖民地國家就會拋售英鎊去搶美元,這樣這些殖民地國家就會被美元化,大家不要英鎊了,那整個大英帝國這套體系,貨幣聯盟就徹底崩潰了,那最後誰還會跟著英國呢,大家就會紛紛要求貨幣要獨立,經濟要獨立,這些人就會散架,殖民體係就會崩潰。凱恩斯就是當時英國的代表,一看到美國國務院的要求,就知道美國打的什麼主意。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美國的財政部用大棒,打壓英國的金融主權。國務院用手術刀試圖直接英國,兩個方向一起夾擊,使得英國的處境非常艱難。所以我們看到英美在戰爭的關鍵時刻時,實際上也是貨幣和金融的博弈的關鍵期。
局勢我們也看到了,美國占有全面的優勢。當然了,雖然英國知道美國的意圖,但是雙方的領導始終還是要見面的,1941年,在北大西洋美國的一個巡洋艦上召開了峰會。《大西洋憲章》就是出自於此。其中涉及到戰後經濟的時候,引發爭議。《大西洋憲章》第四條,丘吉爾的主要原則,主要觀點是英美雙方,應該公正和平等的分配全世界原材料和世界市場。注意,他用的是公平分配,什麼意思呢。跟美國平分天下啊,共同瓜分原材料和市場,美國肯定不願意,你憑什麼跟我平分啊,我們主張自由貿易,主要原因是美國的工業實力非常強大,美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肯定把英國打的落花流水,所以我為什麼要跟你平分啊。所以美國方面要求修改,改成了英美兩國首先免除針對雙方原產地與雙方產品的貿易歧視。另外,應該共同住進全世界各個國家平等進入世界各國市場和獲取原材料。注意,美國人用的是平等進入加非歧視性,因為美國人認為在平等自由競爭的情況下,英國貨物不是美國貨物的對手。一個是平等分配,一個是平等進入,兩者可以說天壤之別。最後羅斯福定稿,各國無論大小,戰勝國,戰敗國都能平等進入各國市場和獲取原材料。最後遞給了丘吉爾,一看就知道這是對著英國的帝國特惠制來的,,所以丘吉爾說先考慮一下,要徵求一下自治領的看法。
當年英國殖民地分主要分為殖民地和自治領。自治領就是這個地區有著自己的獨立議會,能夠有玩去哪的法律定權,還有自己的軍隊,他相當於一個獨立體,知識它的宣戰權和外交權歸英國。這些自治領包括哪些呢?紐芬蘭、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殖民地是什麼,你沒有立法權,也沒有自主權,然後也不許樣軍隊,英國直接派總督直接統治就玩啦。
所以丘吉爾說要跟自治領商量一下之後才給答复,很明顯丘吉爾是拖著。羅斯福不干,我們不跟你拖,羅斯福做了一定的讓步,這個讓步最後體現在《大西洋憲章》第四條,就是尊重現有國際義務前提之下,英美雙方包括未來的其他國家隔離各個國家無論大小,大家都有機會平等進入世界市場和原材料市場。然後在租借協定上美國也做出了一點點讓步,就是在英國出現極端經濟貧困情況之下,我們可以商量,可以讓你緩一下。國務院也做出了一點讓步,原則上還是想剛剛之前所說的那樣,不過雙方要一直行動,達成共識,然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這麼做。英國覺得可以接受,所以英美達成了租借協定,這個時候,整個戰爭才能夠全面開展起來,英國才有了充足的實力對抗德國。
除了官方的較量之外,還有一個戰場,那就是貨幣戰場。就是戰後的貨幣制度到底是美元說了算,還是英鎊說了算,這是一個重大的大決戰。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提出了懷特計劃,英國人提出了凱恩斯計劃,這就拉開了美元和英鎊的大決戰,關於這個問題,以後有時間,再接著說。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最後編輯於2023/08/19 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