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數據、股市背後真相

一人說匯事
亏损一人扛

dachshund

美聯儲利率決議中,若是出現前瞻指引的修改或者刪除,一般而言都會激發出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預期的改變,不管是推遲加息還是提前加息。之後,市場都會將目光集中到美國數據之上,希望從數據中獲得美國經濟是否有加快復甦的跡象,以此來判斷美聯儲的下一個動作。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或者看到在美國重要經濟數據公佈之後,市場或者某些機構跳出來發言稱美國的經濟復甦加快或者減緩,其實過於片面,當然,那些機構肯定是知道這些數據是否真的代表美國經濟復甦,但因為他們也是市場參與者,因此不排除放煙幕彈來迷惑市場。那麼這些經濟數據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

從表面上看,美國的這些經濟數據,比如說失業率,降低到了5.0%下方,非農就業數據也不錯,然後美國的GDP也表現良好(比如2014年第三季度為5%),美國的股票市場也屢創新高,按照平常的邏輯,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美國國內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呀。其實不然,這些數字當然不會有假,是真的,但是怎麼解讀這些數據卻可以產生重大誤導。這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不知道怎麼去看,怎麼去分析。

舉個例子,在美國如果你被公司裁員,下崗啦。第一件事情是什麼?你要到政府去填個表,申請失業救濟。之後每個星期都積極找工作,比如每個星期發三封簡歷,你要到政府做個備案,你去一次就填一次表,你就能得到一星期的失業補助。那麼這個失業補助可以拿多久呢?27個星期,換句話說,美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幫你保證了6個月之內的生活不會出太大的問題,你每個星期都得去,這是前提。如果27個星期之後還沒有找到工作呢?你當然就領不到失業救濟金啦,你當然也就不會到政府去填那個表啦,這個時候,你將會被從失業統計中一腳踢出去,即使你還沒有找到工作,也很想找工作,但是對不起,失業統計不包括你。這就會產生嚴重的誤導。在2008年以前的美國經濟衰退,它的危機程度都不是太深,一般被公司裁員的人,都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之後,用這樣的方法來計算失業率,還比較靠譜。但是2008年的經融危機給美國帶來的經濟衰退非常的深,應該說是8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可以跟30年代的大蕭條相提並論,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人失業之後,6個月內找不到工作,那是非常正常的情況,甚至有不少人1年,2年甚至幾年都找不到工作,這樣就會成為長期失業人口,而失業統計是沒有計算這部分人口的,那你最後給出的結果5.0%或者5.5%又有什麼用呢?這裡要普及一下,5%的失業率就意味著美國全民充分就業,現在的失業率是多少?5%一下,4.9%上下浮動,真的就是充分就業麼?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看一個更大的統計方法,市場中稱之為就業參與率。什麼叫就業參與率?就是把一個國家,工作適齡人口16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人口作為基數,在這些人中間,到底有多少人有工作,這不就一目了然了嗎?就避免了很多統計上的誤差。當你把這個數據作為一個基準數據,你來看美國的就業情況。實際上美國現在的就業參與率下降到了70%左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基本是37年以來,最差的數據,倒退到1977年了,1977年以來就沒有這麼差過。不僅遠遠低於2008年,也遠遠低於90年代,也遠遠低於80年代,如果從這個數據來看,實際上是非常差。我看過一組數據,美國現在有3.2億人口,其中工作適齡人口有2.5億,在這2.5億人中,居然有9千3百萬人沒有工作,這能叫充分就業嗎?這能夠代表失業率為5.0%以下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市場被現階段4.9%左右的失業率完全被誤導了,美國接近充分就業啦,實際上,有非常大一片人沒有工作。

那麼我們每個月看到的非農就業上次不錯,這次也不錯。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新聞媒體炒作的題材,那是為了炒股票、炒外匯用的,他們不在乎這個數據是否真實,只在乎能否為市場帶來波幅。

dachshund

美國股市上漲的真相

有些人可能要說了,美國的股市在前年去年基本每天都在屢創新高啊,難道美國股市不好嗎?美國股市相當的好,關鍵是要理解美國股票市場上漲的核心動力。就是上市公司大量回購自己的股票(股票回購),目的就是拉高股價,比如1987年10月19日的紐約股票市場出現股價暴跌,兩週之內就有650家公司發布大量回購本公司的股票計劃,減少市場上的股票流通量,刺激股價回升。那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對於上市公司來講,高股價能通過信貸等方式獲得更多的融資,對於股東來講,高股價能獲得更多的套現,另外,股票回購可以防止兼併,眾所周知,大股東才是公司話事人,股價便宜了,奪取公司決策權的成本降低,就面臨大權旁落的危險,原來的大股東如果不想失去話事權的話,就會回購股票,防止被兼併。那麼回購的股票最後到了哪裡?一個辦法是註銷。另外一個辦法是庫藏起來,然後可以轉為債券,也可以發給員工作為獎勵,或者等待時機再次轉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這樣的情況很少。

這個回購的動力,是推動股票上漲的主要原因。這個是什麼意思呢?上市公司由於大規模的去買進自己的股票,導致整個股票市場中,流通股它的數量會下降,三股變兩股,兩股變一股,這個過程會自動的提高每股收益率,我本來企業利潤這麼多,我以前分成100萬份,現在合併成50萬份,當然我在企業經營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也能夠讓每股收益率大幅提高,而股票市場中,投資者一看每股收益率很高,說明這個股票很好,我們就去買它,這個時候這個股票就自然會上漲。但是大家要理解,為什麼上市公司的CEO們,要去買自己的股票,他們到底買了多少呢?2015年2月份標準普爾500,這些上市公司宣布了1千多億美元的回購的規模,換句話說,上市公司自己就是第一大買主,這個跟中國的股票市場完全不同,因為中國的上市公司從來沒有人去花錢回購自己的股票。為啥?這些人都把上市當成圈錢的工具和手段,好不容易把肉吃到了嘴裡,你還讓我吐出來,吐給股民,想都別想。這是中美股市的一大差別。美國上市公司大量回購股票原因在於上市公司的CEO跟中國上市公司不一樣,中國上市公司往往是創始人,而美國是職業經理人,他們的基本工資並不是很高(相對而言),他真正要賺大錢靠什麼,靠的是股票期權,這些東西什麼時候給你兌現,給你兌現多少,這取決於整個公司上市股票的股價,只要你能夠達標,股價達到這個數,你就會得到重獎,如果你達不到這個數,就會被重罰,在這樣一個激勵機制之下,上市公司的CEO當然有動力把公司的錢,那去回購自己的股票,回購這個消息一旦傳到市場中,光這個消息本身就會導致股價上漲,然後你這公司已出手,相當於給自己的股票築了個底,你越買股票越漲,所以很快股票市場上漲,CEO們到季度一結束,就可以套現幾千萬、上億美元的獎金,他有什麼理由不這麼做。對於投資人來說,很好啊,他買的股票上漲了嘛。所以,投資人很高興,董事會很滿意,CEO們很興奮,因為套現了大量的現金。所以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那這樣為什麼能夠運行的起來呢?主要就是因為美聯儲把利率壓的很低,很多公司債券融資的成本非常的低,那這些企業幹嘛不拼命發債,拼命回購自己的股票 ,自己股票不就蹭蹭往上漲嗎?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貨幣政策實際上發生的是整個社會財富的轉移,誰受益呢?當然少數富人受益了。誰虧了呢?自然是有人虧,那肯定是多數窮人虧了。

在這個過程中,有人一定會問,既然這些企業發了這麼多債券,融了大量的資金,它為什麼不用來干其他的,比如提高生產力,搞科技研發,擴大生產線?這都屬於長期項目,這些錢砸進去好多年才會有效果,那些CEO能在位置上待這麼久嗎?即便能待這麼久,在這個投資過程中,企業的業績沒有什麼明顯表現,所以CEO們就得忍受低工資,獎金也拿不到了,因為股票不可能漲那麼快。所以對於那些CEO們來講,只要能夠大量的融資,就絕對不會把這些錢用於長期的計劃,而是會用來回購,這是短、平、快,效果立竿見影。

所以,錢並不會隨著利率的走低而流向實業,恰恰相反,當利率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錢不會進入實業,反而會炒資產;資產漲的越快,實業就越得不到資金,資金就會越發快速的流向資產領域。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利率越低越好,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地圖與疆域》中也提到了:回顧5千年的人類文明史,會發現利率長期以來在正常情況下,就是在3%--12%之間波動,太高了不行,融資成本過高,不利於資本的形成;太低了也不行,要低到一定程度一下,就一定會刺激資產泡沫,而不會讓實業得到這筆錢。所以說,高和低兩個極端,都會破壞資本形成。

所以,美國在量化寬鬆搞了6年之後,就業情況其實是一塌糊塗,雖然媒體告訴你非常好,但實際上是一塌糊塗;而股票市場非常的棒,結果富了誰了?1%;窮了誰呢?99%。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21世紀資本論》,它的背景就是量化寬鬆到底對誰更有利。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最後編輯於2023/09/01 00:51

269 贊同
10 評論
收藏
查看原文
相關推薦
關於我們 用戶協議隱私權政策風險披露認證協議社群規範 幫助中心 意見回饋
App Store Android

風險披露

金融工具交易屬於高風險投資活動,有導致部分或全部投資本金損失的風險,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者。本網站所包含的任何觀點、聊天訊息、通知、新聞資訊、研究調查、分析、價格或其他訊息都是作為一般市場訊息提供的,僅供教育和娛樂之用,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所有的觀點、市場行情、推薦或任何其他內容可能隨時會改變,恕不另行通知。Trading.live對因使用或根據這些訊息而直接或間接造成的任何損失概不負責。

© 2024 Tradingliv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