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博弈
大家可能聽說過大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選美博弈”理論,它說的是在一場選美比賽中,很多美人依次出來展示。你作為觀眾一員,需要票選出一人。如果你選的這個人獲得了最多的選票,成為選美皇后,那你就會得到最多的獎金。
請問,你會選你認為最美的那個人嗎?
不會,因為你的目的是贏得這場比賽,所以你會把票投給那個你認為,別人心目中那個最美的人。而別人也不會把票投給那個自己認為最美的人,而是會把票投給他們覺得,別人心目中那個最美的人。
所以,當你做選擇的時候,你其實是在猜別人,這就是選美博弈。
理解了這個道理,我們一起來做個遊戲。
猜數遊戲
遊戲很簡單,假設有很多人一起參與。每人只需要在0~100之間,任意報出一個數,這個遊戲就結束了。
怎樣才能贏呢?
當你猜的數與其他人猜的數的平均數的2/3最接近時,你就贏了。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如果其他人先估計一個平均水平的數50,那50這個數的2/3大概是33,猜33的人就贏了,那如果大多數人也猜了33怎麼辦呢?那猜的數字接近33的2/3,也就是猜22的人就贏了。
好,現在遊戲開始,請問,你會猜幾呢?
你可以多找幾個朋友一起玩一玩這個遊戲,看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反正,有一位學者Dick Thaler,曾經在《金融時報》上做過這個實驗,邀請華爾街的人參加。勝者獎勵2張從紐約到倫敦的往返商務機票。
結果大家猜的平均數是18.91。所以,勝者為最後猜13的人。
是不是沒有想到這麼低?實際上,這道題具體中獎的是什麼數字並不重要,這個題目有個理性均衡解:0。
為什麼會是0呢?
因為這道題的關鍵是,你猜的數要比其他人更低一些,而且你猜的別人,也在猜別人。所以,你認為別人持什麼觀點,很重要。
因為別人也在猜別人,每個人都希望猜的數比其他人小,是別人猜的數的2/3。這樣,最後這個問題將收斂於0,達到均衡。
所以,如果每個參與者都是理性的,均衡只有一個,為0。這就是理性人的答案。
但在現實中,猜0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你在想,現場這麼多人,可能並不是都那麼理性。但凡有一個人不夠理性,他不猜0,那你猜0就肯定輸了。所以,你猜多少取決於你認為別人會猜多少。
你發現沒有,這個遊戲你回答幾,取決於你認為別人有多理性。華爾街的人比一般人可能理性一些,在內心中博弈的次數多一些,因而回答的數字更接近理性均衡。
那麼,從這個遊戲中,我們可以明白什麼道理呢?
其實這個遊戲就是選美博弈的升級版:
金融投資其實就是在猜別人。你認為別人是怎麼想的,比自己是怎麼想的,更重要。
股票市場就是個選美博弈
你會把錢用來買那個你覺得最好的股票嗎?
不,因為你想盈利,所以,你應該把錢用來買那個你認為,別人覺得最好的股票。
那麼,你認為別人喜歡什麼呢?這就要學些心理學。我們在之前文章中討論過的種種人在真實環境下的錯誤認知和錯誤決策就是可以揣測別人的工具。
所以,心理學對金融投資的作用至關重要。
其實,金融投資選什麼資產,並不取決於你認為資產的價值如何,而是取決於你認為大家覺得這個資產的價值如何。
怎樣根據他人心理來“聰明”決策?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知道投資應該以自己的看法還是他人的看法為決策依據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看到有隻股票現在的價格是50元,你認為它的實際價值只值30元。但是,這時市場上有關於這隻股票的利好消息,可能會導致股票價格進一步非理性上漲到80元。此時,你應該如何決策呢?
如果是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人,他會賣空這隻股票,因為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
但在現實中決策,賣空這隻股票不會是個好策略。如同選美博弈一樣,你的主要目的是盈利,你覺得誰美或不美並不重要。
當你覺得大多數人都覺得它會上漲時,那就應該買入。
現實中的這種決策方式不能算是理性的,因為理性人只根據資產的價值來決策;但是,這種決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樣確實可以獲得盈利。
可以把這種決策方式的人稱為“聰明投資者”,既區別於理性人,也區別於非理性的人。
國外稱這種投資方式為“聰明錢”效應。
索羅斯的投資方式就非常類似於“聰明投資者”,在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時,只要預期大眾心理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則會進一步追買。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類似於理性投資者,他能夠在股價還沒達到價值位時,先人一步看到未來投資價值而先行佈局,但會在股價到達價值區間前退出,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價值投資。
中國的股票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相對於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發達市場,更加不理性,價格超過價值的情況更為常見。
你怎麼看市場,其實並不重要;你覺得其他人怎麼看的,這才重要。所以,多花時間研究心理學,與我們花時間研究投資對象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在投資市場中,有很多看起來複雜的情況,但其實,如果我們換一個決策立場,站在他人視角上,用心理學來思考,就很容易理解,並且能夠做出正確判斷了。
比如說,國別貿易摩擦對股票市場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應該怎麼做決策呢?
很多有經驗的投資者會把自己關起來,用豐富的理論知識來冷靜思考,不受他人影響。這樣做對不對呢?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多去關注股票論壇、評論,不是因為這些人說的更對,而是他們的決策會影響股票的價格。
無處不在的本地偏差
有人可能會問,股票不就是應該買熟悉的嗎?難道大家不都是這麼做的嗎?
確實,大家都在這樣做。比如說,在國別投資中,研究發現,世界各國的投資者都將絕大多數資產投資於本國的市場,例如美國的這一比例為94%,英國的這一比例為82%,日本的則為98%。
這一現像被稱為“本國偏差”。
本國偏差是本地偏差的一種。什麼是本地偏差呢?
比如說,上海人可能更偏愛上海的股票,四川人可能更偏愛四川的股票。
也確實有研究證明了人們更加偏愛本地股。1984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因為受到美國反壟斷局起訴,當地電訊業務被分割成7個獨立的小貝爾並分開上市。之後,投資者只喜歡投資本地的小貝爾,不喜歡投資外地的小貝爾,儘管這些小貝爾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這種結果只能用投資者偏好本地資產來解釋。這就是本地偏差。
本地偏差還包括哪些呢?
比如,你會不會對你住所旁邊的公司情有獨鍾?會不會對你學習的那個專業的公司更加關注?如果你所在的單位就是上市公司,你會不會買本公司的股票?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可能就存在本地偏差。
但其實,本地偏差,是資本配置的錯誤方式。
本地偏差錯在哪兒?
簡單地說,本地偏差的問題在於分散化不足,這是相對於理性的投資,充分分散化而言。
那分散化投資,分散的是什麼呢?分散的是風險。
風險本質上又是什麼呢?請思考一下,當你最缺錢的時候,你買的股票也虧錢,這叫風險;還是當你最有錢的時候,你買的股票在虧錢,這叫風險呢?
很顯然,第一種情況叫風險。你最缺錢的時候,買的那個資產也虧錢,讓你“雪上加霜”,這種情況是你無法忍受的,希望極力避免,這是風險。
第二種情況,你並不缺錢,所以資產虧一點,並不太要緊。所以,“雪上加霜”,也就是這個投資的變動方向與你現有資產的變動方向一致時,就叫風險。
明白了什麼是風險,就知道正確的風險分散應該怎樣進行了:
不應該配置與你現有資產波動性一致(正相關)的資產,比如,你在房地產企業工作,就不應該再配置房地產企業的股票,因為這會導致“雪上加霜”。
你應該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不相關或者最好是反向波動的資產,比如,不再配置房地產這種週期性的股票,而應該配置防禦性的食品或醫藥股票,這會在你最缺錢的時候,反向波動幫到你,或減少波動,減輕你的損失。
這里普及一個知識點,按照行業配置股票,可以分為防禦性和周期性兩種。
防禦性行業股票對經濟周期不敏感,一般經濟收縮時配防禦型行業的股票,收縮比其他行業的小。經濟擴張時配週期性股票,會比其他股票擴張快。
根據經典資產定價理論CAPM,風險源只有一個——大盤,各種資產都與這個風險源——大盤有一定的關係,關係越大,則對大盤越敏感,風險也就越大。可以想像“雪上加霜”這個概念,指的就是自己的資產和大盤同向波動的意思。所以,要想降低風險,就不能再配置與大盤同向波動的資產了,因為“雪上加霜”不僅不會緩解,反而更加嚴重。
那大盤這個風險源代表什麼呢?
它代表的就是整體宏觀經濟,影響大盤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國宏觀經濟。
現在,我們拿本國股票與外國股票來比較,看看究竟哪種股票的風險大。
我們最大的資產其實是自己的人力資本,或者自己的收入。一般人的主要收入是在本國取得的,所以,自己的收入漲跌大致與本國的經濟波動一致。
而本國的股票,其價值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經營狀況。本國的公司經營與本國的經濟環境密切相關,與外國經濟的關係很小。所以,本國股票價格的漲跌會與自己的收入或者最大的資產正相關。也可以把它想像成“雪上加霜”。
相比較而言,外國股票與本國經濟的關係要弱得多,與自己的主要資產相關性也要弱很多。
所以,從資本配置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配置一定比例的外國股票,以減少與自己最大資產的相關性,有效降低風險。因此,如果只盯住本國資產,是一種配置錯誤。這就是本國偏差。
買本公司的股票為何不對?
在所有的本地偏差中,可能最多人掉進的坑就是買本公司的股票。
我們講一個安然公司的例子,來體會一下買本公司股票的巨大風險。
安然公司成立於1930年,在200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16位,是美國最大的天然氣採購商及出售商,也是領先的能源批發做市商。《財富》雜誌自1996~2001年,持續6年將安然評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2000年安然更被該雜誌評為“全美100最佳雇主”。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安然公司的員工當然會持有大量安然的股票,他們認為這是最安全、回報最高的投資。
然而,這一龐大帝國卻突然破產了。我們不講安然破產的原因,這些內容可以很容易查到,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們只聊一下破產的後果。
在安然破產的前一年,安然公司的股票為每股90美元,破產後卻不到1美元。該公司的2萬名員工投資於該公司股票的退休儲蓄金全部泡湯,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些人不僅失去了工作和收入,連退休收入也全沒了,後果十分淒慘。
安然的案例絕非偶然。有研究發現,在美國,公司僱員喜歡買本公司的股票。公司員工會將企業年金中30%的資產投向本公司的股票。
從安然案例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工資在這家公司拿,這是個人最大的資產,如果再將投資也配置在同一家公司上,這是極度的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的理念背道而馳,具有巨大的風險。
風險並不一定發生,但並不表示不存在。
本地偏差的心理原因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因為人具有模糊規避的心理。
模糊是一種不確定性,相比於同樣也是不確定性的風險,模糊是連不確定事件的發生概率都不知道,這比風險更讓人受不了。要知道,模糊這個概念在理性人的世界裡是不存在的,可以想像機器人具有無限的認知能力。但真實的人認知能力有限,很多事情不了解,就會感覺模糊。
人非常討厭這種模糊性,因此會選擇它的反面,即相對熟悉的事情。
做投資也是一樣,投資者認為本國市場比外國市場更加熟悉,或更少模糊;地理位置更靠近的也更熟悉;雇主的股票更加熟悉,他們錯誤地以為配置熟悉的資產比分散化投資的風險小。
但其實,這不是一種理性的風險分散,理性的風險分散要計算各種情形下收益的方差、協方差矩陣,以達到風險-收益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