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系列文章之9:简单分散化和过度交易理论

只给你地道的金融知识
george.d

资本配置和资产选择哪个更重要?

请回想一下自己在投资时,一般会怎么做呢?是不是一般会先琢磨一下拿多少钱放银行,再用多少钱买债券,多少钱买股票?如果你要买股票,是不是又要花心思选一选,看买什么好?

我们先来看两个词,一个是“资本配置”,说的就是资金如何在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例如多少比例存银行、多少比例投债券、多少比例买股票等;另一个是“资产选择”,指的是对于某一类资产,例如股票,买哪些具体的股票。

实际上,我们只要是做投资,就会用到这两个词,因为所有的投资都面临资本配置和资产选择两步。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觉得资本配置和资产选择哪一步更重要呢?

一般人是不是都是凭感觉,拍拍脑袋来配置资产,但是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挑选哪只股票上?

其实第一步,资本配置重要得多。

与巴菲特、罗素等齐名,有投资界活传奇之称的加里·布林森曾在1991年的一篇著名的合作研究中指出:

资本配置,即资金如何在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大类资产中配置,对总收益的影响超过90%!

大多数人花了绝大多数精力在挑选哪只股票上,其实,这对总收益的贡献不足10%。而人们随意拍脑袋决策的资本配置,才是至关重要的。

错误的“1/n法则”

投资者进行资本配置时会分散投资,知道不应该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一般人理解的分散投资太简单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分散化,或最优分散化,很容易导致配置错误。

我们先从一个测试开始,来了解一下分散化投资可能错在哪里了,最后再来说正确的资本配置是指什么。

如果你有一笔资金需要投资,给你几个投资选择:

你可以全部投资于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它风险小;也可以全部投资于一只债券型基金,它风险中等;还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么投呢?

你可能会选择各投一部分,以分散风险,并且获得平均收益。

那怎么分散投资呢?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各投1/2。

再来看另一种投资选择,你会偏好哪一种呢?你可以全部投资于一只债券型基金,它风险中等;也可以投资于一只股票型基金,它风险高;也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么投呢?

你可能还是会选择各投1/2。

再换一种投资选择,你可以全部投资于一只风险小的货币市场基金,也可以投资于一只风险高的股票型基金,也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么投呢?

你可能还是会各投1/2。

想想自己是如何分配你的投资资金的,是不是和上面的选择非常接近?不管风险是小中配、中高配还是高低配,你都会各投1/2。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与他的合作者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人们是想要做分散化投资的,但只是简单分散化。

在170个大型企业年金的投资计划中,投资者只是对每种可供选择的投资各投资1/n,而不论所提供的投资是什么。

· 如果可选择的投资是股票型和债券型两种基金,投资者会各投资50%;

· 可选择的投资是股票型和混合型(50%投资于股票、50%投资于债券)两种基金,投资者还是会各投资50%;

· 可选择的投资是债券型和混合型,还是各投资50%。

无论给出什么样的选择,投资者都会按1/n来“出牌”,这被称之为“1/n法则”。

但是,请注意,这其中的差别其实非常大。

· 在第一种选择下,投资者的资产实际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54%;

· 在第二种选择下,投资者的资产实际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73%;

· 在第三种选择下,投资者的资产实际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35%。

“1/n法则”不是一种理性的资本配置方式。

理性人如何配置资产?

无论给出的可选择品种是什么,理性投资者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且偏好不会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理性人在以上三种可选择的品种中,会精确计算资本配置的比例,最终投资于某个风险资产。

例如,股票的比例在三种情况下都是一致的。如果对于这个人来说,最优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为40%,则不论给出哪些可选择的资产,这个人最终投资于股票的比例都应该为40%。

所以,“1/n法则”这种简单的分散投资方式,与理性的精确分散是不同的。简单分散化,错用了资本配置,对于投资决策来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错误。

那么,理性的分散化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实际上,理性分散化或最优资本配置的比例是可以精确计量的。

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的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

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资产,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的比例取决于各人的风险偏好,理性人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计算最适合自己的配置比例。

例如,对于A来说,可能更怕风险一些,那么计算出来A的最优资本配置可能是,将62.7%的资金投资于银行,37.3%投资于股票。而B没那么怕风险,计算出来B的最优资本配置是将36.4%的资金投资于银行,63.6%投资于股票。

A和B由于风险偏好不同,资本配置是不一样的。但任何人都有确定的风险偏好,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最优资本配置是确定的。

再次强调一下,简单分散化,拍脑袋决策的“1/n法则”不是一种理性的资本配置,而资本配置是影响我们投资收益最重要的因素。

你过度交易了吗?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金融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多、机构投资者亏损少?

其实这是长期以来大家的一个直觉,但很少有人提供确切的证据,也不太清楚个人投资者容易亏损的主要原因。

直到2000年,这个谜团首次解开了。

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巴伯和欧迪恩取得了美国一个大型券商35000个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数据,他们发现,如果考虑交易成本,个人投资者的收益远低于大盘收益。

两个学者按月换手率排序,将投资者分成5等分,他们发现无论换手率如何,投资者的总收益都差不多。

“换手率”也叫“周转率”,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

股票换手会增加交易成本,所以换手率越高的组,投资者的净收益越低(净收益为总收益减去交易成本)。

这个统计结果揭示的是,个人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

不少人自认为对某些股票很熟悉,会反复做同一只股票,买进后再卖出、卖出后再买进,反反复复。

这个大样本的研究想说明的就是,无论你怎样频繁交易,与你买入并持有,总收益是差不多的,但会损耗交易成本,最终的结果是,来回倒腾不如不动。

这个现象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是个人投资者普遍的交易特征。

相对于理性的交易频率来看,投资者交易过度了,这就是过度交易理论。

如果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们将按照基本价值投资。基本价值的变化是很少的,因此理性投资者的交易应当不是很频繁。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那么你愿意卖的时候我应该不会愿意买。

而事实上,在世界上大多数交易所里,交易的频繁程度都远高于理性原则所达到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都如此,但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则更加频繁。

对投资者过度交易的行为金融学解释是:

投资者相信他们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进行交易了。而实际上,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过度自信程度更高的投资者交易会更频繁,但由于交易成本存在,就会使得收益更差。

什么人更容易过度交易?

投资者为什么总是忍不住过度交易呢?

这种行为主要源于之前文章中我们谈到的一种认知偏差——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容易冲动地买入或卖出,造成交易频率过高。

那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因为过度自信而交易过度呢?

| 性别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是一个很明显的因素。

上面提到的过度交易理论的提出者巴伯和欧迪恩,2001年在经济学顶尖期刊QJE上发表过一篇研究性别、过度自信与股票投资的著名文章,主标题就叫“Boys will be boys”(男孩就是男孩)。

指的是男生比女生要调皮、更好动,更加过度自信,因此他们的交易频率更高。从数据上看,男性平均比女性多交易45%。过度交易使得男性每年减少2.65%的净收益,女性减少1.72%的净收益。

再细分样本后发现,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交易更频繁,也亏得更多。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交易频次多67%,使得他们的收益比单身女性少1.44%。

不止是这一篇研究指出了女性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非理性交易行为少于男性。

2014年8月4日,《华尔街日报》也报道了有些基金专门投资女性领导者的公司。这些基金认为,女性领导者公司的业绩往往优于那些缺少女性领导者的公司。

比如说,巴克莱推出的“女性领导者全收益指数”基金就是其中的一只,它只投资于女性CEO或董事会成员中女性占比至少25%的美国公司。

投资于女性管理的金融企业好处更多。2013年初,Rothstein Kass会计师事务所一份报告指出,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67只由女性管理的对冲基金所构成的指数,其收益率为8.95%,远超由所有对冲基金构成的指数收益率2.69%。

该报道的最后一句话是亮点:女性领导的公司和对冲基金,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她们的竞争对手。

金融学顶级期刊JFE 2013年也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力的,被引用过很多次的文章,这里面就揭示,女性高管的投融资决策与男性高管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男性由于过度自信会更发起更多的收购、更多借债。

这是导致男性CEO所管理公司比女性业绩差的主要原因。

| 理性程度影响

除了性别会影响过度交易外,还有哪些群体更容易过度交易呢?理性程度弱的人比理性程度强的人过度交易更加严重。一般认为,个人投资者比机构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弱,过度交易也更严重。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投资者结构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则过度交易导致的交易量或者换手率会特别高。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

那什么样的交易频率是合适的,怎样才能避免过度交易呢?

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会影响交易频率的因素。

巴伯和欧迪恩研究发现,交易方式会影响交易频率,更方便的交易方式会使交易变得更加频繁。

例如,网上交易、程序化交易等。

美国金融学年会主席Zingales还曾指出,朋友圈子也会影响交易频率,人的投资会受环境影响,你周围的人交易频率增加,你的交易频率也会增加,因此,独处和静思是降低交易频率的有效方式。

2015年,金融学顶尖期刊JF上有一篇研究也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叫邻居效应,说的是连基金经理这种理性程度很高的人,其行为也会受到住得近的同行的影响,这就揭示了社交效应和社群效应的存在性。

此外,过度自信理论揭示,经验越丰富的人,过度自信程度越严重,所以,越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的人,越需要注意过度交易的可能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 2023/09/04 15:43

762 赞同
9 评论
收藏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风险披露认证协议社区准则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App Store Android

风险披露

金融工具交易属于高风险投资活动,有导致部分或全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可能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网站所包含的任何观点、聊天信息、通知、新闻资讯、研究调查、分析、价格或其他信息都是作为一般市场信息提供的,仅供教育和娱乐之用,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所有的观点、市场行情、推荐或任何其他内容可能随时会改变,恕不另行通知。Trading.live对因使用或根据这些信息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概不负责。

© 2025 Tradingliv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