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系列文章之1: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只给你地道的金融知识
george.d

在今天,很少有人能完全置身金融市场之外,投资已经成为个人财富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投资市场总是让人感觉变幻莫测,难以预测。

牛市中赚不到头,熊市中却又一亏到底;

天天查看单只股票涨跌,但买来卖去也没赚到什么钱;

信心满满冲进熊市抄底,但发现只有更低,没有最低;

知道资产配置很重要,鸡蛋也明明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了,但还是没能躲过风险……

人在金融市场上犯的错误正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这里有个很烧脑的逻辑:金融市场归根结底是由人组成的,人是非理性的,是人就会犯错。

就像是一场实力相当的乒乓球赛。想要赢,制胜的法则有两条,自己少犯错,同时抓住对手每一次犯错的机会发起攻击。

行为金融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在金融市场上,怎么才能少犯错,同时又该如何利用大多数人的错误,反向操作,来制定交易策略。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非理性的人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可以预测吗?行为金融学可以。

大多数人都在犯的错误会在短期内影响价格的涨跌,而从长期来看,价格又会回归价值。你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不但可能预测市场,甚至有可能战胜市场。这是每一个交易者都需要进行了解的内容。

全世界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行为金融交易策略。著名的LSV基金的创始人是三位行为金融学教授,凭借他们的研究,40多个员工,管理着1190亿美元的资产,1994年创立至今,在25年的时间里拥有不败战绩。

财富有两个敌人:风险和恐惧

行为金融学是怎么认识世界的?

有这么一个流传的笑话。有人惊呼,地上有一百块钱。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钱的,有的话早被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家说,怎么不可能啊,他跑去一看,果然有,开开心心地捡走了100块。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均衡来看,地上不应该有一百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

行为金融学认为,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决策,这会出问题。就像监管者面对市场时,不能认为市场从长期来看总是对的,就不管它了,要是早点干预市场,说不定金融危机都不会发生。

仔细想想,其实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思考问题。

比如,物理学从“应该是”角度来看待宇宙的运行规律,在物理学看来,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现。而在生物学看来,每一个物种“实际是”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中,捕捉自己的生存机会,以完成自我的迭代升级。

再比如说,在司法领域,法学家从“应该是”的角度,保证整个司法体系维持着长远的公平;而律师搜集证据,从“实际是”的角度,为自己的委托人争取权益。

那么同时拥有这两种视角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们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应该是”的视角可以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根本分歧

如果我们把传统金融学比喻成一棵大树,树有根、有干、有枝、有叶,越是根上的理论,越基础。任何学术进步,都是在这棵树上的某个部位又生了新芽、发了新叶。如果根上的理论不成立,那么整棵树就要坍塌了。

那么,行为金融学是在树的什么位置与传统金融学分开了呢?

答案是:根。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是从根上分开来的。

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长成了两棵完整的大树。

然而,树冠部分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传统金融学研究哪些问题,行为金融学同样研究这些问题。只不过,两者的出发点不同,结论就大相径庭。

那么,两棵树的根有何不同?先来举个例子来理解一下传统金融学植根于哪里。

经常有人会问如果以后想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应该学什么专业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而且有个“标准”答案。

金融学,从学科分类来说,是二级学科,它的一级学科是经济学,准确地说,叫应用经济学。那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是数学。所以,答案很简单,本科学基础学科数学,硕士转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博士转二级学科金融学。这就是金融学标准的培养路径。

传统金融学认为,金融学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在金融市场的展现而已。而经济学的最基本假设,或者说树的根是——人是理性的。

简而言之,就是所有人的决策都是可以用数学计算出来,就像机器人一样精确。理性人你也可以理解为机器人。机器人不会出错。因此,均衡的市场条件下,任何时刻观察到的金融资产价格都是那个时刻所有信息的准确反映。

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它是传统金融学根上的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接下来对比看看,行为金融学的根在哪儿。

在20世纪70年代,有两位学者,一位是金融学家,一位是心理学家,他们常在一起聊天,金融学家说,我们研究金融市场的……问题,结论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就说,这好像不对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结果不会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说得确实没错儿,金融学从根本上说,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与“人”相关的社会运行的规律。金融市场买什么、卖什么的决策都是人做出的。那么金融学当然应该先从人出发来研究问题,而不是从数学出发来研究问题,而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因此,这两个学者开始系统地从心理学出发来研究金融学,开创了行为金融学科,这两位学者就是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

2002年,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这个学科正式被学术界所认可。可惜的是,特沃斯基英年早逝,错过了这份荣耀。

行为金融学的特点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行为金融学”由“行为”二字加“金融学”构成,“行为”取自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它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自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创立了行为金融学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学科更能解释金融市场的各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学派的理论迅速成长,逐渐形成了与传统金融学对峙的态势。

到了20世纪末,甚至有学者说:“我预测,行为金融学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一个多余的术语,因为除了这个,还能有什么别的金融学呢?”说这句话的人也是一个行为金融学家,叫理查德·塞勒,他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当然了,后来的事实是,行为金融学也没有完全取代传统金融学,两个理论都在发展。但是,相比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更加实战。有意思的是,理查德·塞勒常常被称为“临床经济学家”。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

行为金融学最擅长的是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我们现在常常见到的所谓“量化交易策略”绝大多数都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

我们在金融市场上看到的一些原来是大学里的金融学教授,后来转做投资实务的,一般都是行为金融学家,而传统金融学家做研究的多、做实务的少。

而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交易策略甚至不需要组建一个庞大的团队,也不需要雇佣很多的分析师,去一家家公司做调研。很多成功的行为金融交易团队甚至只有几个人。

接下来的系列文章,打算更新一些有关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在内容学习中的相关心得。​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文章中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发现错误我也会及时的修正)。

感谢大家的关注,祝各位交易顺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最后编辑于 2023/09/10 13:49

872 赞同
6 评论
收藏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风险披露认证协议社区准则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App Store Android

风险披露

金融工具交易属于高风险投资活动,有导致部分或全部投资本金损失的风险,可能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网站所包含的任何观点、聊天信息、通知、新闻资讯、研究调查、分析、价格或其他信息都是作为一般市场信息提供的,仅供教育和娱乐之用,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所有的观点、市场行情、推荐或任何其他内容可能随时会改变,恕不另行通知。Trading.live对因使用或根据这些信息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概不负责。

© 2024 Tradinglive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