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曾參殺人的典故,在古代有個與曾參同名的人殺人,好心人告訴曾母“曾參殺人”。曾母說“吾兒不殺人”,繼續織布。過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曾母仍然繼續織布,心想這麼好的兒子怎麼可能殺人呢?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這下曾母害怕了,然後丟掉織佈器具翻牆而逃。這個故事應用到交易當中就是就是消息性刺激是如何影響一名交易者的心理的。
價格在金融市場上不會一直處於均衡狀態。它也不是被動地反映供應、需求等經濟基本面,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對經濟基本面產生影響。人們對市場的看法如同曾母一樣非客觀,總是帶著偏見或者受到身邊經濟環境的影響形成某種偏見。這種看法和經濟基本面之間存在雙向性的、反身性的互動過程,從而導致市場失去均衡狀態。就像曾母一樣,開始一直堅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但是傳的人多了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曾母當時對兒子行為地看法。
金融市場的每一個繁華至蕭條週期,或者說每一個泡沫,最初都起源於市場中出現地一些根本性變化,比如互聯網地普及。這些變化顯現之後,人們會根據這些變化對市場價格的新趨勢、新走向進行預期,而這種預期難免存在人性偏見地成分,即不是過分樂觀就是過分悲觀,很少人有人能夠在眾人皆醉的金融市場中保持獨立地清醒。就跟說曾參殺人的人是否真的加過他殺人呢?
這種錯誤會引發加劇市場價格的發展趨勢,這種錯誤看法本身也會得到加強,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比如對降息週期的解讀,是否過分釋放了?最終真實的市場狀況與錯誤的看法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看法最後難以為繼。舉個例子2007年中國A股市場上證指數從2675點起步,10月16日創歷史新高6124點,在不到十個月便大漲129個百分點。當時股票市場火熱前所未有,大家想過它背後是否存在可持續性?隨著人們對之前的錯誤看法認識越來越深刻,此時市場上的失望情緒也越來越普遍,這時人們就會採取相反的行為,最終導致市場的相反影響。(這個就如同曾母翻牆而逃)
消息面、價格與交易心理之間是交叉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價格的不斷上升,將會使更多的交易者加入交易之中,此時貪婪大於恐懼,而這樣的上升行情和投資者的熱情反過來也影響了消息面的刺激,我們可以看到牛市中鋪天蓋地的都是利多的消息,而利空的消息被我們的貪婪所蒙蔽,這樣在一個自我強化的相互影響下持續著。但當一切都變了,我們的恐慌就逐步來臨了,誰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我們普通交易者的思想,永遠就像曾母一樣,受著這樣那樣的消息影響著我們的每一次交易,從而不能自拔。唯有跳出這種人云亦云的洪流,用冷靜客觀的眼光去觀察這個市場的人,才能堅守自己應該堅守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