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一段時間沒有寫份心得了,一直很忙再加上我自己也在不斷的進步,所以有些過度階段的心得我就沒有再發上來,以免給大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複雜思考。
我此前也是一路從技術分析開始學習,並且一直使用得當,不過早些年開始就逐步退出技術面的分析,驗證,策略構建等領域,現在僅僅保留了一些技法用作下單和離場。
技術面學到任何時候都無法解決趨勢問題,什麼是趨勢?以我自己的經歷而言——在技術面理解的趨勢:看到價格在朝著某一方向移動。或者根據一些反轉的形態,來預判價格未來可能的走勢。但說到底反轉點之後是延續還是反轉,技術是說不清楚的,而且技術經常會出現為了邏輯而自洽的現象,我總結為既不知過去也不知未來。
以上是我多年經驗,技術的理論精華我也閱讀過不少40本,後來才逐漸發現,很多作者實際上都有其他的分析法,出書僅僅是為了講技術,技術確實可以賺錢,但是賺的是什麼錢?說到底是風險管理策略的錢。
合理的風險管理的基礎,是人們常說的資金管理和風報比,用一個高於50%概率的系統來做交易,靠著1比2或者1比3的風報比獲勝,再加上通過策略的多面性或靈活性來規避進場選點不准確的問題。
但是有一個問題,技術可以回答到底是誰推動的趨勢嗎?答案是必然的否定,顯而易見。我曾幾何時一直在愁為什麼我只能掙到一些不確定性的錢,而非確定的?現在我看來其實我曾經什麼都不懂罷了。這個說法絕對不是貶低技術,技術確實可以讓一個完全不懂其他分析法的人獲利,這點我認可我自己也做到了,所以我才更能體會其中的巨大差別。
對於很多做技術的人,對調整這個概念都有很多的理解,比如趨勢自調整中來也自調整中去,調整是下單的或者離場的節點等等。。但如果做趨勢為什麼不在趨勢運行當中下單而非得等調整再下單呢?理由特別的簡單——不知道行情還能不能延續。一些短線交易者會利用行情的動量來進行動量交易,這也是個辦法但不是長久的辦法。
品種的價格運行是有邏輯的,沒有完全隨機的市場,純粹的隨機完全是不現實的,每一段行情的起始和結束都是有著相應的理由,實際上一個品種就那麼幾個屬性,也可以說就那麼幾條主線。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黃金——貨幣屬性和避險屬性,如果量化之後就知道風險屬性的力量要大於貨幣屬性。就像年前從輝瑞出了疫苗開始的時候我就寫出了做空,這是因為避險屬性在消退導致的,雖然貨幣在其中也起到作用了,但是不如風險來的那麼“明顯”。由於疫苗的來臨對美聯儲進一步寬鬆的預期減少了,實際貨幣進一步貶值的預期極大的被削弱了,這是貨幣屬性,但是大家都能看到輝瑞發布消息的那一天黃金短時間下跌110美元/盎司,這就是差別,輝瑞,Modena,阿斯利康都出了為什麼還在下跌?因為行情正在靠近批准,但是為什麼還要防範?美國那邊如果出什麼政治問題那麼黃金短期會被更大的力量——即政治力量變動所干擾,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政治利益更加高的利益。
包括我此前對美國玉米受災的分析,後期疊加中國玉米也倒霉的需求導緻美玉米上漲了兩波,利潤非常可觀。這不是靠別的分析出來的,而是那麼明顯的美國中南部農作物走廊中的玉米躺地裡了,非常顯而易見的供需交易。
對於趨勢我們怎麼操作?趨勢來的時候就應該是不斷地漲或者跌,這種時候,忽視調整跟著動量走就是了,中間可以根據調整的幅度或者預期的削弱而平倉,這並不需要多難一般技術者完全可以做到,對於那些通過技術面能達到穩定盈利的人們更是簡單,我曾經在技術領域一直欠缺的是什麼?就是對方向的確定以及對後續漲跌幅的肯定。即便行情走在K線上並不漂亮,但只要整體方向不變操作即可賺。其實很簡單,但是掌握分析實際上卻很難。
難在哪?在於你要對品種了若指掌,如果是就做期貨,就要像在整個產業鏈都有自家企業那般的了解,那麼這個品種之中的秘密你已經知道了一小半,剩下的是對國家利益的理解,對突發的處理,對需要考慮地緣問題的品種考慮地緣政治的問題。這些研究就是我每天正在做的事兒。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為了勸大家不要學習技術面,技術是要學的,它在具體的操作上有自己的優勢,但也要清楚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僅僅就是操作層面的事。
我見過很多交易者都在迷茫,也有不少人在無法達到穩定盈利之前各種的尋找突破,但是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僅僅在一個層面或者一個次元里做橫向突破呢?思維要優先轉變才能有縱向突破。
另外看過我回答的讀者都知道我常常對新手的建議就是一條——放下實盤,先讀書。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自己沒有知識,但受到了很多所謂的一看就會的書或者經驗貼就是開始操作,這是非常危險的,交易這個行業聚集不是頂尖的天才就是比天才能吃苦的人,這些人每天都要付出十幾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輕輕鬆鬆的就被一本書或者一個經驗貼給超越了那可咋辦?
另外有一點希望許多新手讀者明白,一筆交易獲利多少並不是一種能力的體現,對於敢賭的或者看清楚趨勢的人而言都會在一筆交易中獲得不錯的利潤,但最重要的是做投資者之中的常青樹,而不是一瞥驚鴻。這點要十分注意。
最後一句話,多讀書多學習,知識不會坑著你,但也不會幫到你多少,真正起作用的是改變思維,來用正確的方式統領和串聯這些知識。可不是蒙著眼睛創新。
金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