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1萬小時,如果每天工作8小時,一周工作5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對此不由疑問,那些在金融市場中沉浮良久的老股民、老期民交易的時間肯定是遠遠大於1萬小時,那為何卻沒有成為領域的專家呢?為何懂的越多,交易卻依然不如預期呢?
①多而不精
一張白紙,可以盡情的揮灑,但如果痕跡斑斑,卻不容易雕琢。金融公司在招聘交易員之時,通常應屆畢業生要比在行業內沉浮幾年的交易老手要有優勢。為何?因為他們不會受到以前學到的知識的影響,在思維定式之前,不會受到以前知識體系的干擾,更容易接收特定的知識。
交易者,算是最勤奮的人群了。從道氏理論,到江恩理論;從裸K到均線;從系統默認的指標到開發自己的指標等等,可以說大部分人的交易軌跡都是這麼來的。
受到財富的“召喚”,不停的學習新的交易技術,只要是舊技術不能讓自己盈利就會果斷放棄,轉而跑向另外一種技術的懷抱。循環往復,樂此不疲...
懂的技術分析方法很多,卻沒有一種技術方法是深入研究的,也沒有堅持的使用一種方法。懂的多卻並不精深,如此操作泥潭深陷。這類交易者,即使向上天再藉十年時間也無法穩定盈利。
②缺乏深度思考
交易是為了盈利,這是一個簡單的目的。但是為了這個簡單的目的,需要付出的努力卻不簡單。從16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第一筆金融交易開始,到現在蓬勃發展的金融市場,歷經4個世紀的交易已趨向於成熟。從當初最簡單的買賣,到現在的量化交易模型、價值投資模型、對沖交易模型、套利交易(跨品種套利、跨市場套利)等等,交易的目的一直未變,而交易技能卻一直在變。交易者們,為了賺取差價,對交易進行了系統性的更新換代。
當我們還在糾結於盯盤手動交易之時,已經有人開啟了程序化交易。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交易模型,這都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如果您選擇利用指標的技術分析方法來輔助自己的交易,那麼您將不能只停留在指標的表面,需要以庖丁解牛的手法對指標進行分解,深度的思考該指標的效果。如果研究指標,我一般的分析思考程序是這樣的。
A.均線指標是什麼?
B.均線指標的計算公式是什麼?在公式中是否有定量或變量之分,如果有則哪些因素是定量,哪些因素是變量?
C.導致指標變量的因素是什麼?指標中是否包含大量的未來因子?
D.均線的常規用法是什麼?均線的特殊用法是什麼?
E.在什麼情況下,均線使用效果比較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時間的配合還是空間的配合?是神奇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
F.當指標出現錯誤信號之時,該信號是否能被規避?什麼樣的信號是屬於錯誤的信號,與之相對的是正確的信號?是否還存在著新的情況?
G.價格行為是否能通過指標充分的反應出來?
...等等
思考,一定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覺悟。
③隨波逐流,歸因於命中註定
有很多人的交易,就是一種佛系的交易。每天看似不關心結果,卻對賬戶的損失斤斤計較,重點在於計較過後就沒有了下文。
看新聞---分析行情---交易---持倉---平倉...結果好時心花怒放,結果不好之時愁雲滿面。一夜過後,繼續維持以前固定不變的交易模式。
這類交易者,一直信奉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實他們也很努力的想讓交易變好,只不過是安於現狀。出現了問題,首先考慮的並不是去解決問題,而是等待價格進入自己的盈利週期,如果出現了虧損也不會去尋找虧損的原因而是完全將虧損因子歸咎於概率。
交易市場是個概率市場,這一點不差。但是總是需要找到盈利或者虧損的原因,這時的交易模型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如何才能更好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嘗試建立自己的節奏,構建適合自己的交易系統。
沒錯,又是老生常談的交易系統,因為這個點實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說沒有交易系統下的交易,只能是曇花一現難以長久。
交易系統的建立原則:一是要適合自己。在眾多的分析思路中,找到適合您自己的交易節奏,不需要貪多。高手出招,講究了一招致敵。您只需要將自己的交易技法研究透徹就行。二是要符合市場。市場是隨機的,但又有規律性,找到市場的脈搏,不需面面俱到,只求吃掉自己能吃的那部分利潤就好。三是交易系統一定要是正向的。交易目的就是賺錢,僅此而已。四是長期堅持的使用下去。既然合適,那就一直使用下去吧。
其次,嘗試深入思考,找到自己的癥結點。
如何去盡可能的找到市場波動的本質,或許豐田佐吉的5why分析法可以嘗試。
步驟1.識別問題
初步識別您賬戶為什麼會發生虧損?虧損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經常虧損的品種,虧損的時間段)
步驟2.分解問題
交易信號產生的過程中實際發生了什麼樣的走勢?應該走出什麼樣的走勢?為什麼市場會這麼走?
步驟3.原因分析
MACD背離為什麼會失效?背離成功之時的原因是什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成功與失敗之間是否有共性,是否有個性?
步驟4.如何解決問題
找到原因,定向解決問題。
步驟5.如何推廣
個性還是共性?這種情況是否可以運用到其他的交易品種,下次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之時,是否可以按照目前的節奏繼續操作?
最後,反思總結,吾日三省吾身。
交易中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那麼下次一定還會遇到的,不去即使解決,問題依然在那,不會因為您的“冷落”而自己消失。反思的過程其實也是思考的過程。
交易,嘗試建立起自己的總結模型。當一筆交易完成之後,絕對不能敬而遠之,而是需要以上帝視角,行情重現。反思自己當初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交易決定,這個決定是否有進步的空間等等。這一點需要落實在實處,建立自己的交易計劃表以及糾錯表,將交易的情況統計匯總。如果找不到演繹法的“因”,那就努力找到歸納法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