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突破建倉與回調建倉如何選擇?
hso9532284 38 回答
如何系統的學習外匯交易?
burn incense 40 回答
勝率和盈虧比,你更看重哪一個?
yangzy 46 回答
為什麼真正成功的交易者從不分享他們的方法或策略?
light boy 104 回答
匯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在虧,為什麼都不放棄?
阿智 40 回答
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哪個更重要?
請回想一下自己在投資時,一般會怎麼做呢?是不是一般會先琢磨一下拿多少錢放銀行,再用多少錢買債券,多少錢買股票?如果你要買股票,是不是又要花心思選一選,看買什麼好?
我們先來看兩個詞,一個是“資本配置”,說的就是資金如何在大類資產中進行配置,例如多少比例存銀行、多少比例投債券、多少比例買股票等;另一個是“資產選擇”,指的是對於某一類資產,例如股票,買哪些具體的股票。
實際上,我們只要是做投資,就會用到這兩個詞,因為所有的投資都面臨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兩步。
那麼問題來了,請問你覺得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哪一步更重要呢?
一般人是不是都是憑感覺,拍拍腦袋來配置資產,但是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挑選哪隻股票上?
其實第一步,資本配置重要得多。
與巴菲特、羅素等齊名,有投資界活傳奇之稱的加里·布林森曾在1991年的一篇著名的合作研究中指出:
資本配置,即資金如何在股票、債券、銀行存款等大類資產中配置,對總收益的影響超過90%!
大多數人花了絕大多數精力在挑選哪隻股票上,其實,這對總收益的貢獻不足10%。而人們隨意拍腦袋決策的資本配置,才是至關重要的。
錯誤的“1/n法則”
投資者進行資本配置時會分散投資,知道不應該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一般人理解的分散投資太簡單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充分分散化,或最優分散化,很容易導致配置錯誤。
我們先從一個測試開始,來了解一下分散化投資可能錯在哪裡了,最後再來說正確的資本配置是指什麼。
如果你有一筆資金需要投資,給你幾個投資選擇:
你可以全部投資於一隻貨幣市場基金,它風險小;也可以全部投資於一隻債券型基金,它風險中等;還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麼投呢?
你可能會選擇各投一部分,以分散風險,並且獲得平均收益。
那怎麼分散投資呢?一種典型的做法是各投1/2。
再來看另一種投資選擇,你會偏好哪一種呢?你可以全部投資於一隻債券型基金,它風險中等;也可以投資於一隻股票型基金,它風險高;也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麼投呢?
你可能還是會選擇各投1/2。
再換一種投資選擇,你可以全部投資於一隻風險小的貨幣市場基金,也可以投資於一隻風險高的股票型基金,也可以各投一部分。你怎麼投呢?
你可能還是會各投1/2。
想想自己是如何分配你的投資資金的,是不是和上面的選擇非常接近?不管風險是小中配、中高配還是高低配,你都會各投1/2。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與他的合作者做過一個研究,發現人們是想要做分散化投資的,但只是簡單分散化。
在170個大型企業年金的投資計劃中,投資者只是對每種可供選擇的投資各投資1/n,而不論所提供的投資是什麼。
· 如果可選擇的投資是股票型和債券型兩種基金,投資者會各投資50%;
· 可選擇的投資是股票型和混合型(50%投資於股票、50%投資於債券)兩種基金,投資者還是會各投資50%;
· 可選擇的投資是債券型和混合型,還是各投資50%。
無論給出什麼樣的選擇,投資者都會按1/n來“出牌”,這被稱之為“1/n法則”。
但是,請注意,這其中的差別其實非常大。
· 在第一種選擇下,投資者的資產實際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54%;
· 在第二種選擇下,投資者的資產實際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73%;
· 在第三種選擇下,投資者的資產實際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35%。
“1/n法則”不是一種理性的資本配置方式。
理性人如何配置資產?
無論給出的可選擇品種是什麼,理性投資者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且偏好不會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理性人在以上三種可選擇的品種中,會精確計算資本配置的比例,最終投資於某個風險資產。
例如,股票的比例在三種情況下都是一致的。如果對於這個人來說,最優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40%,則不論給出哪些可選擇的資產,這個人最終投資於股票的比例都應該為40%。
所以,“1/n法則”這種簡單的分散投資方式,與理性的精確分散是不同的。簡單分散化,錯用了資本配置,對於投資決策來說,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錯誤。
那麼,理性的分散化究竟應該怎樣做呢?
實際上,理性分散化或最優資本配置的比例是可以精確計量的。
每個人的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效用值取決於三個變量:資產的收益、資產的風險和自己的風險偏好。
也就是說,面對同樣的資產,每個人的最優資本配置的比例取決於各人的風險偏好,理性人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計算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例。
例如,對於A來說,可能更怕風險一些,那麼計算出來A的最優資本配置可能是,將62.7%的資金投資於銀行,37.3%投資於股票。而B沒那麼怕風險,計算出來B的最優資本配置是將36.4%的資金投資於銀行,63.6%投資於股票。
A和B由於風險偏好不同,資本配置是不一樣的。但任何人都有確定的風險偏好,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優資本配置是確定的。
再次強調一下,簡單分散化,拍腦袋決策的“1/n法則”不是一種理性的資本配置,而資本配置是影響我們投資收益最重要的因素。
你過度交易了嗎?
大家有沒有註意到一個現象:金融市場上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多、機構投資者虧損少?
其實這是長期以來大家的一個直覺,但很少有人提供確切的證據,也不太清楚個人投資者容易虧損的主要原因。
直到2000年,這個謎團首次解開了。
芝加哥大學的兩位學者,巴伯和歐迪恩取得了美國一個大型券商35000個個人投資者的交易數據,他們發現,如果考慮交易成本,個人投資者的收益遠低於大盤收益。
兩個學者按月換手率排序,將投資者分成5等分,他們發現無論換手率如何,投資者的總收益都差不多。
“換手率”也叫“周轉率”,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股票轉手買賣的頻率。
股票換手會增加交易成本,所以換手率越高的組,投資者的淨收益越低(淨收益為總收益減去交易成本)。
這個統計結果揭示的是,個人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交易太多了!
不少人自認為對某些股票很熟悉,會反复做同一隻股票,買進後再賣出、賣出後再買進,反反复复。
這個大樣本的研究想說明的就是,無論你怎樣頻繁交易,與你買入並持有,總收益是差不多的,但會損耗交易成本,最終的結果是,來回倒騰不如不動。
這個現像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是個人投資者普遍的交易特徵。
相對於理性的交易頻率來看,投資者交易過度了,這就是過度交易理論。
如果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是理性的,那麼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將按照基本價值投資。基本價值的變化是很少的,因此理性投資者的交易應當不是很頻繁。如果大家都是理性的,那麼你願意賣的時候我應該不會願意買。
而事實上,在世界上大多數交易所裡,交易的頻繁程度都遠高於理性原則所達到的程度,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如此,但個人投資者的交易則更加頻繁。
對投資者過度交易的行為金融學解釋是:
投資者相信他們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可以進行交易了。而實際上,這些信息不足以支撐任何交易。過度自信程度更高的投資者交易會更頻繁,但由於交易成本存在,就會使得收益更差。
什麼人更容易過度交易?
投資者為什麼總是忍不住過度交易呢?
這種行為主要源於之前文章中我們談到的一種認知偏差——過度自信。過度自信的人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更容易衝動地買入或賣出,造成交易頻率過高。
那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因為過度自信而交易過度呢?
| 性別影響
研究發現,性別是一個很明顯的因素。
上面提到的過度交易理論的提出者巴伯和歐迪恩,2001年在經濟學頂尖期刊QJE上發表過一篇研究性別、過度自信與股票投資的著名文章,主標題就叫“Boys will be boys”(男孩就是男孩)。
指的是男生比女生要調皮、更好動,更加過度自信,因此他們的交易頻率更高。從數據上看,男性平均比女性多交易45%。過度交易使得男性每年減少2.65%的淨收益,女性減少1.72%的淨收益。
再細分樣本後發現,單身男性比單身女性交易更頻繁,也虧得更多。單身男性比單身女性交易頻次多67%,使得他們的收益比單身女性少1.44%。
不止是這一篇研究指出了女性的風險偏好趨於保守,非理性交易行為少於男性。
2014年8月4日,《華爾街日報》也報導了有些基金專門投資女性領導者的公司。這些基金認為,女性領導者公司的業績往往優於那些缺少女性領導者的公司。
比如說,巴克萊推出的“女性領導者全收益指數”基金就是其中的一隻,它只投資於女性CEO或董事會成員中女性佔比至少25%的美國公司。
投資於女性管理的金融企業好處更多。2013年初,Rothstein Kass會計師事務所一份報告指出,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間,67只由女性管理的對沖基金所構成的指數,其收益率為8.95%,遠超由所有對沖基金構成的指數收益率2.69%。
該報導的最後一句話是亮點:女性領導的公司和對沖基金,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她們的競爭對手。
金融學頂級期刊JFE 2013年也發表過一篇很有影響力的,被引用過很多次的文章,這裡面就揭示,女性高管的投融資決策與男性高管不同,男性比女性更加過度自信,男性由於過度自信會更發起更多的收購、更多藉債。
這是導致男性CEO所管理公司比女性業績差的主要原因。
| 理性程度影響
除了性別會影響過度交易外,還有哪些群體更容易過度交易呢?理性程度弱的人比理性程度強的人過度交易更加嚴重。一般認為,個人投資者比機構投資者的理性程度弱,過度交易也更嚴重。
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投資者結構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體,則過度交易導致的交易量或者換手率會特別高。
如何避免過度交易?
那什麼樣的交易頻率是合適的,怎樣才能避免過度交易呢?
我們需要注意一些會影響交易頻率的因素。
巴伯和歐迪恩研究發現,交易方式會影響交易頻率,更方便的交易方式會使交易變得更加頻繁。
例如,網上交易、程序化交易等。
美國金融學年會主席Zingales還曾指出,朋友圈子也會影響交易頻率,人的投資會受環境影響,你周圍的人交易頻率增加,你的交易頻率也會增加,因此,獨處和靜思是降低交易頻率的有效方式。
2015年,金融學頂尖期刊JF上有一篇研究也揭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叫鄰居效應,說的是連基金經理這種理性程度很高的人,其行為也會受到住得近的同行的影響,這就揭示了社交效應和社群效應的存在性。
此外,過度自信理論揭示,經驗越豐富的人,過度自信程度越嚴重,所以,越是覺得自己經驗豐富的人,越需要注意過度交易的可能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最後編輯於2023/09/04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