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交易者習慣說震盪和趨勢,或者,換成均衡和失衡,更貼切一些。
關於價格,有什麼是我們確實知道的?刨除那些人云亦云的假設,我想,只有一個:它總是在變,或者說,它是波動的。
既然是波動的,就有波動性,就有波動性的收斂和擴張。這二者分別對應市場的均衡狀態和失衡狀態。
交易可以換一個角度,不需要考慮長期趨勢、中期趨勢、短期趨勢,或者我們甚至可以把趨勢這個字眼拿掉。自然地,作為其對立面,震盪也可以拿掉。
當價格處於一種均衡的波動狀態時,是沒法賺錢的,這是市場高效運行的狀態,他非常精明,精於算計,且耳聰目明,知道實體經濟中所有主要信息,並且都做了評估,因此給出的報價非常合理,沒有套利空間。
這裡所謂的均衡,也是一種相對宏觀的描述,市場總是在變,絕對的均衡是不存在的。就好比地震之前的大地,看似平靜,其實細小的震動一刻都沒停止,只是各種力能夠彼此克制,還能維持住穩定。
作為告訴,要等待的時機,是失衡!失衡是由於實體經濟中發生了新的事件,該事件可能事發突然恐慌,或者超乎預期,也可能是前所未見,總之,市場之前不知情, 知情了以後評估不徹底,反應不充分,於是給出的報價不合理,需要持續修正,如此就產生了一波持續的行情,到行情的後期,市場矯枉過正,可能陷入非理性狂熱,給的報價就更離譜了
任何人要想從交易中賺錢,都必須在買入和賣出之間獲得一個價格差,只有在失衡狀態,我們才比較容易捕獲這個價格差。這也是消息面的意義。守株待兔的故事,耳熟能詳,我之前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波動性收斂到極限,就是我們要守的株。這裡是均衡的結束點,也是失衡的啟動點。
我們要明確自己來到市場究竟想要賺什麼樣的錢?對我來說,賺的就是波動性擴張的錢。
當波動性擴張到極限並進入收斂時,就是離開的時候了。
一個大周期的收斂和擴張,可能需要幾個月來完成,因此,對應的一個品種,一段時間內只有一兩次長線交易機會,也可能完全沒有機會。
具體的技術工具可以參考布林通道,這個指標很優秀,思路很簡單,思想很深刻,是我最喜歡的指標之一。我對他做了一些改良,用起來更舒服一些,其實不改,參數調整到自己舒服的位置,用起來也完全沒問題。
採用布林通道或者其他類似的波幅過濾通道,在任意一個時間點,即任意一個交易日,做個截面,市場被指標從上到下,劃分成了4個區間:
強勢、偏強、偏弱、弱勢。
強勢和弱勢,看做失衡,而偏強和偏弱,看做均衡。
價格幾乎不會跳躍一個區間,而進入另一個,基本上,在流動性充沛的大資金市場,價格都是依次在相鄰的區間之間遊走。所以,強勢和弱勢區間的價格,有2個選擇:留在原地,或者進入偏強、偏弱區間。而處於偏強區間的價格,有3個選擇:留在原地、進入強勢、進入偏弱(處於偏弱區間的價格同理,也有三個選擇)。
所以,當價格進入強勢、弱勢區間時,表面市場進入失衡狀態,此時介入,後面只有2條路走,如果維持強勢、弱勢,那麼當然很好,如果不夠強、不夠弱了,就退出交易即可。可能會有一些損耗,即止損。
我最喜歡的是價格在均衡的區間內長期徘徊,波動性不斷地收斂、收斂、收斂。
凝聚於一點,幾乎要爆了。
這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刻,大級別的收斂極限尤其令人心醉!
由此一來,我做交易的主要模式改變了,K線組合、形態分析、軌道、交叉、震盪指標,都不是要緊的,甚至可能是一種干擾。
價格走到今天這一步,市場過去走過什麼路,重要嗎?以前我認為很重要,因為要研究“趨勢”嘛,趨勢,趨勢,不走一波,怎麼知道有趨勢?海龜是最經典的趨勢交易法則,創出50日高點……如果不是漲了一波,怎麼能創出50日高點?既然已經創出50日高點,勢必已經走出了某種程度的趨勢,我們期待這個趨勢能延續下去,所以叫做趨勢“跟踪”。
現在我的想法有調整,我所追求的不是趨勢的延續,而是誕生。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趨勢生於震盪,失衡生於均衡。我知道該聚焦什麼,該忽略什麼。正如上文所說,很長一段時間單品種的交易機會很少,看盤壓力很低,勞動量大幅降低。
誕生與跟踪,二者不矛盾。波動的第一次擴張,算是誕生,休整之後,下一次同方向的誕生,客觀上有一種“兩次中級趨勢可合併看做一次更大級別趨勢的不同階段” 之效果,即長期趨勢、中期趨勢、短期趨勢云云。而如果下一次誕生的失衡,與上次方向相反呢?傳統上則被稱為“趨勢反轉”。
這些都是人工加上去的名相。
這意味著我對市場的基本模型,在看法上發生了改變。傳統上是“四季理論”:市場完整的輪迴包括4個階段,即春夏秋冬。或者說,築底、上升、盤頂、下跌。
現在進一步簡化,就2步,擴張、收斂、擴張、收斂、擴張……
至於方向,並不是要緊的,到臨界點上,博一把就好了,或者等待標誌性的突破出現即可!
作者:金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