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和美国在争夺全球结算货币老大位置的时候,美元第一次国际化进程遭受惨败,而英国凭借帝国特惠制建立起的贸易壁垒,再次重整旗鼓。但二战的爆发,让英国再次陷入了虫虫危机。美国是如何逐步肢解英国的?丘吉尔和罗斯福又如何在大西洋上角力,争取各自国家的利益?
美元从1914年开始第一次国际化,到1924年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间的份额,就已经超过了英国,在全球的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也大大超过了英国,可以说美元已经取得了霸主地位,把英镑给打倒了。但是由于美国的货币制度在涉及上存在一种内在缺陷,它采取的是一种不正确的政策,所以导致美元从1925年好不容易上位了,结果统治到1933年,不到10年,垮台啦。其标志性事件就是美联储中央银行差点被挤垮。美国的全国银行基本上被放长假10天,这意味着美元在第一次国际化过程中遭到了惨败。美元被打回了原形,同时英镑进入了割据状态。大英帝国率领20多个英镑区的国家,浩浩荡荡组件了一个大英帝国的贸易区叫做英镑区。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呢,搞了一套自己的贸易壁垒,帝国特惠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英国在1931年摆脱了金本位之后,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大英帝国经过8年的休养生息,金融上逐渐的恢复了远期,到1933年大英帝国的外汇储备,重新上涨到了45亿美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比1931年英国摆脱金本位的时候的4.5倍。所以大英帝国又有了元气,可以一战。但就这个关键时候,二战爆发了。二战一开打,马上英国在一战中的老毛病又体现出来了,还是工业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战争消耗太大,而英国的工业生产跟不上,所以英国就必须仰仗美国给它提供将军事装备。
这个时候美国国内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美国民众当时其实反对美国参战。当时美国认为大英帝国的统治方法,殖民主义这套东西不合时宜,已经过时了。因为美国当时就是英国的殖民地嘛,然后通过长期的奋战获得了独立。所以美国人对殖民体系本身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同时美国认为英国不是什么好鸟,一战后英国欠美国50亿美元,到二战爆发的时候,英国只还了15亿,还有35亿欠钱不还,所以美国人说为什么我们还要帮大英帝国打仗呢?所以当时民意测验只有3%的人认为应该帮助英国打德国,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国会呢,搞了很多调查,其中有一个奈伊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显示,国会认为当年是银行家把美国推入了战争,所以再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了。美国不能够转入战争,所以30年代中搞了一系列中立法案。不允许参战国进行武器贸易,这些国家到美国买武器,不卖。还有,只要一战中欠美国钱不还的国家,休想再从美国拿到一分钱的融资。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国又跑过美国来进行游说,说要美国提供帮助,美国人民意这边是坚决反对的。不过美国的统治精英不这么看,在罗斯福看来,如果继续任由纳粹德国把英国给灭了,那么德国将会有能力把整个欧洲的造船能力全部发动起来,最后会造出很多各种各样的战舰,那么那个时候就会越过大西洋,早晚打到美国来,所以罗斯福的观点很明确,美国一定要参战,迟早都要加入战争。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不能坐看英国被消灭,所以美国要给英国提供帮助,由于有《中立法案》和美国民众拒绝帮助英国的情绪在,罗斯福只能游说国会,放宽武器禁运,到1939年的年底取得了进展,美国国会提出了一个叫现钞自运原则。什么叫现钞自运呢,就是交战国,如果你们有钱,有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可以从美国购买武器,而且你们要自己出船来运,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中立的原则,就是德国也可以买,英国也可以买,交战双方都可以买,但实际上,英国掌握这大西洋的通道,而德国直邮潜艇,没有海上运输能力,而且德国手上没有现金啊,表面上看起来中立的现钞自运原则,实际上是倾向于英国的。
英国正是受到了这个现钞自运原则的好处,才能够在1940年最薄弱的情况下,有实力去巩固自己的防线,否则英国当时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即便这样,战争烧钱烧的很快啊,英国好不容易存了8年的45亿美元,在战争消耗的第一年,到1940年下半年钱全部花完了,这个时候英国就想美国哭穷,说我现金不够了,没法再按照现金自运原则从你那买武器了,你能不能给我一些其他的援助。这个时候美国人不相信啊,说你大英帝国虽然流动资产没了,但是你还有很多海外资产啊。当时英国在海外还有数百亿的海外资产,美国人说你想要从我这里得到进一步援助,就一定要把这些资产都变卖了,所以美国财政部开了一个大清单,让英国把在美国和全世界控制的各种资产列出来,你们控了多少股票,你们控制了多少公司,有多少债券,然后有多少房地产,全部列出来。美国人的意思就是说要在援助之前,先把英国给榨干,然后我在给你提供援助。丘吉尔就非常生气,这是要把我们大英帝国全部给榨干了才肯提供援助,那不就是让我们破产吗?所以丘吉尔在1940年年底给罗斯福写了一封4千字的信,介绍了英国目前各种困境。
罗斯福收到信后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不过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召开了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罗斯福举了一个邻居家着火,然后借水龙带的例子扭转了民意。这个例子中,罗斯福提出了租借的概念,这就是租借法案的来源。(于是,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各种援助。从1941年到1944年,包括英国、苏联、中国在内的38个国家接受了美国总值500亿美元的援助。二战后英国陷于经济崩溃的边沿,不仅还不起钱,还要再想美国和加拿大了55亿美元过日子,这些钱一共还了60年,到了2006年底才还清)
罗斯福提出我们可以生产武器弹药,然后给英国提供帮助,等英国打完仗,再还给我们不就完了吗。非常巧妙的绕过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美元借贷。一战的时候,英国找美国借了50亿美元,只还了15亿,没有还玩嘛,所以要是再提到美元借钱这个事情,美国民众可能很敏感,但是罗斯福用了租借,绕过了借钱,这个时候就在国会通过了,然后国会马上立法。
在租借法案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讨论的关键环节就是1940年年底到11941年的3月,这3个月中间,密集讨论,大家要投票。美国政府就按照清单项英国政府提要求了,你还有这么多海外资产,在这个情况之下找我借钱,我是不会同意的,所以你要先变卖海外资产。当时清单上面第一位是什么呢,就是英国控制的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正好在美国,叫美国人造丝公司,就是生产各种各样的合成纤维,比如说尼龙袜,长筒袜,当年二战的时候,所有女人都抢着要。美国人造丝公司在美国有7家工厂,雇佣了1万8千人,仅有形资产就值1.2亿美元,非常有钱。美国人就看中了这家公司,说你必须马上要把这家公司卖掉,给你们多少时间?72小时,低价5千万美元,卖给美国人。英国政府当时一听,这不是打劫吗?美国人说不同意也要同意,不同意的话这个事情在报纸上一披露,英国在美国还有这么赚钱的企业,这些企业你们不处理掉就找美国人借钱,那美国民众是不会同意的。英国政府考虑再三,被迫答应了美国的条件,然后找到英国的这家企业主,给你36小时,必须把这家企业给卖掉,卖给美国人。这企业主一听,你们就不考虑一下我们家族的重大损失么,英国政府说我真的没办法了,现在我顾不了你们,我们现在只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这是第一位的。所以这家企业被迫在36个小时之内卖掉,摩根家族以5400万美元买下之后,倒手在美国市场上就高价卖出,赚了很多钱。丘吉尔在之后的回忆录里面就提到过,我们当时被美国政府被迫贱卖掉大量的公司,美国人造丝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说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当时美国逼迫英国拍卖了大量的重要的核心资产。美国通过这一招,可以说把大英帝国积累了上百年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剥夺的干干净净,这是流动性资产。那还有一块非流动性资产呢,固定资产呢。比如说英国在海外还有很多殖民地,还有很多军事基地。当然啦,美国人不想要殖民地,认为殖民地这个东西是过时的,又花钱,效率又低。但是英国的军事基地是有价值的。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哈默博士的人出现了,这个人有点像今天的索罗斯。想着好几百亿美元的殖民地资产,如果我在中间把这个买卖给做成,那得赚多少钱?所以他就开始打算盘。一算,英国欠美国50亿美元,一战欠款已经还了15亿,还有35亿没还,按照美国的中立条款,美国是不应该想英国提供融资的,但是可以争取减免。因为美国在一战之后,对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战争债务的减免,比如意大利减免了一半,法国减免了一半还要多,像战败德国,虽然收了一点赔款,但是美国给的投资更多。美国就对英国非常非常非常的抠门,一分钱债务都不减免。哈默就想,如果我们能把英国的债务按照意大利那样减免一半,35亿不就剩下17.5亿了吗,然后我们把大英帝国在整个西半球的这些军事基地,那些岛屿,我们做一个资产评估,比如说纽芬兰到加拿大一直到中美洲的加勒比海,一直到南美洲的福克兰群岛,每个岛屿加之2500万美元,然后打成资产包,几十个岛屿装在一起,正好17亿,还剩下一些钱,然后再吧美国淘汰的驱逐舰,50艘驱逐舰一起处理给英国。哈默博士把这个计划称之为驱逐舰换军事基地,他把这个计划搞出来之后,兴高采烈的拿给国会。国会一看,有点意思,然后就把它列入了国会讨论的议案,但是最后呢没上会讨论,主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担忧老百姓对英国欠款的事情比较的敏感,把这事一抛出来,民意可能会有反对。哈默说这个民意事先没有想到,那这个民意也好办啊,什么叫民意,我来收集资料,手机证据,就雇佣了一帮人,把1939年到1940年二战爆发之后这一年以来美国各大报纸,所有的评论员文章,所有编辑发表的这种评论,进行了大量的剪辑,把这个报纸文章剪下来,做了一个很厚的简报,然后他再这简报中一分析,发现有92%的评论文章是支持美国援助英国的,你不是要民意吗,这就是民意。我们现在不知道当时是按照上面标准来判断的,反正剪辑出来,92%,绝大多数人是支持美国援助英国的。所以哈默博士就吧这个简报拿给了罗斯福,罗斯福看着简报,在听着哈默博士的计划,觉得挺靠谱的。为什么呢,大战在即,美国即将加入战争,没有军事基地是不行的,正是由于这笔交易,使得英国得到了50艘驱逐舰,这50艘驱逐舰在1941年对抗德国潜艇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我们不知道哈默赚了多少钱,他的自传中没有说)。看看这差距,我们平常倒卖的都是些小东西,人家琢磨的是倒卖大英帝国整个西半球的军事基地。
由于这样的一个交易,使得英国获得了大量的补给,然后租借法案在美国是通过了,但是如何实施,还需要英美两国去具体签订租借协定,而在签订协定过程中,两国政府又开始掐架了。比如美国财政部的主要目的就是一定要掐住英国金融的命脉,不能让他活过来,他活过来又会搞大英帝国的英镑区,又会跟美国进行贸易战。所以利用战争一定要把他死死掐住。财政部提出一定要控制英国对于美国物资的使用,严防英国把美国的租借物资拿来之后,万一在国际市场上面卖了怎么办,那是我们美国人援助你的物资啊,你把这物资倒卖存了很多的储备,然后战争一结束,你就自由自在,想干嘛干嘛,再搞英镑区,跟我们美国进行贸易战,那不行。所以财政部提出6个月要审查一次,而且要确保英国的外汇储备不能超过10亿美元,就是英国手上的现金,永远只能维持1-2个月的战争消耗。死死卡住,每一笔钱,每一笔援助物资,都要追踪使用到哪里去了,这是美国财政部一把掐住了英国的金融命脉,一定要把它的金融主权给压低到最低程度。除此之外,美国的国务院,从另外一个方向对英国施压,这个方向就是大英帝国的帝国特惠制,它因为英镑区嘛,搞了特惠制,搞了特惠制之后,就会保护英镑区的贸易,对美国贸易形成了排挤和打压的作用。国务院就说这点你必须要放弃掉,(《赫尔备忘录》提到了两点,赫尔是当时国务院的国务卿),第一,英国不得对美国的产品进行歧视性贸易,贸易不能搞歧视。第二,英国不能对英镑进行外汇管制。这点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英帝国它有很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出口创汇换来的美元或者黄金,全部集中到伦敦,而伦敦就给那些殖民地国家一些英镑。你拿着英镑,把美元交给我,这样的话,伦敦的外汇储备就会增加,同时会压低殖民地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因为它没有美元,想从美国那里买东西买不着啊,国务院认为这一点人为的压制了美国的出口。所以这两点必须要放弃。
但是如果放弃这两点,意味着什么呢,这会有严重的后果,大英帝国本身的全部工业全部转向了军事工业生产,所以你生产的工业消费品,日用消费品生产能力不足。比如印度出口原材料换来的美元,你呢又不能拿着工业消费品去换,它就拿着一大把英镑跟印度换,而印度拿着英镑又买不到它需要的东西,所以那些殖民地国家都不愿意那英镑换美元。如果美国让英国接触外汇管制的话,那那些殖民地国家就会抛售英镑去抢美元,这样这些殖民地国家就会被美元化,大家不要英镑了,那整个大英帝国这套体系,货币联盟就彻底崩溃了,那最后谁还会跟着英国呢,大家就会纷纷要求货币要独立,经济要独立,这些人就会散架,殖民体系就会崩溃。凯恩斯就是当时英国的代表,一看到美国国务院的要求,就知道美国打的什么主意。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美国的财政部用大棒,打压英国的金融主权。国务院用手术刀试图直接英国,两个方向一起夹击,使得英国的处境非常艰难。所以我们看到英美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时,实际上也是货币和金融的博弈的关键期。
局势我们也看到了,美国占有全面的优势。当然了,虽然英国知道美国的意图,但是双方的领导始终还是要见面的,1941年,在北大西洋美国的一个巡洋舰上召开了峰会。《大西洋宪章》就是出自于此。其中涉及到战后经济的时候,引发争议。《大西洋宪章》第四条,丘吉尔的主要原则,主要观点是英美双方,应该公正和平等的分配全世界原材料和世界市场。注意,他用的是公平分配,什么意思呢。跟美国平分天下啊,共同瓜分原材料和市场,美国肯定不愿意,你凭什么跟我平分啊,我们主张自由贸易,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工业实力非常强大,美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肯定把英国打的落花流水,所以我为什么要跟你平分啊。所以美国方面要求修改,改成了英美两国首先免除针对双方原产地与双方产品的贸易歧视。另外,应该共同住进全世界各个国家平等进入世界各国市场和获取原材料。注意,美国人用的是平等进入加非歧视性,因为美国人认为在平等自由竞争的情况下,英国货物不是美国货物的对手。一个是平等分配,一个是平等进入,两者可以说天壤之别。最后罗斯福定稿,各国无论大小,战胜国,战败国都能平等进入各国市场和获取原材料。最后递给了丘吉尔,一看就知道这是对着英国的帝国特惠制来的,,所以丘吉尔说先考虑一下,要征求一下自治领的看法。
当年英国殖民地分主要分为殖民地和自治领。自治领就是这个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立议会,能够有玩去哪的法律定权,还有自己的军队,他相当于一个独立体,知识它的宣战权和外交权归英国。这些自治领包括哪些呢?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殖民地是什么,你没有立法权,也没有自主权,然后也不许样军队,英国直接派总督直接统治就玩啦。
所以丘吉尔说要跟自治领商量一下之后才给答复,很明显丘吉尔是拖着。罗斯福不干,我们不跟你拖,罗斯福做了一定的让步,这个让步最后体现在《大西洋宪章》第四条,就是尊重现有国际义务前提之下,英美双方包括未来的其他国家隔离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大家都有机会平等进入世界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然后在租借协定上美国也做出了一点点让步,就是在英国出现极端经济贫困情况之下,我们可以商量,可以让你缓一下。国务院也做出了一点让步,原则上还是想刚刚之前所说的那样,不过双方要一直行动,达成共识,然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么做。英国觉得可以接受,所以英美达成了租借协定,这个时候,整个战争才能够全面开展起来,英国才有了充足的实力对抗德国。
除了官方的较量之外,还有一个战场,那就是货币战场。就是战后的货币制度到底是美元说了算,还是英镑说了算,这是一个重大的大决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提出了怀特计划,英国人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这就拉开了美元和英镑的大决战,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再接着说。